-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王喜)8月19日获悉,野潴湖和王母湖(简称“两湖”)面积共约32.2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630平方公里,是“城市之肺”“城市绿心”,在城区调蓄洪水、农业抗旱保障、水环境改善、国家级水产种资资源保护、气候调节、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粮食生产,“两湖”开展围湖造田,湖泊沟、汊被人为填平改造成鱼池农田,水域面积大幅缩减。90年代后城镇扩张,筑堤围垸,“两湖”面积进一步萎缩、淤积,湖容急剧减小,防洪压力陡增,生态功能退化。2016年,孝感市遭遇特大洪水,“两湖”岸线受灾严重,湖堤出现溃口,野北闸等水利工程被冲毁漫溢,险象环生,敲响了退垸(田、渔)还湖的警钟。
野猪湖退垸还湖前
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垸(田、渔)还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并组建调查专班,组织水利和湖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深入湖区开展调查摸底。孝南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涉湖乡镇(开发区)研究讨论退垸(田、渔)方案、补偿标准等工作。孝感市按照湖泊保护规划确定“两湖”退垸(田、渔)范围,制定了湖泊退垸(田、渔)还湖实施方案,计划自2019年起分“三步走”恢复“两湖”面积1.3万亩,将“两湖”退垸(田、渔)还湖任务明确到民垸鱼池,为“两湖”还湖有序实施奠定了基础。
强力推进,拆除圩垸。征地搬迁、围网拆除的进度跟干部守纪履职密切相关,市、区两级发挥监督威力,将“两湖”退垸(田、渔)还湖工作纳入“五化”管理(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职考核序位化),借生态环保之势,以“海绵城市”为托,确保任务分到人、定期督进度、启动问责机制,强力推进。“两湖”三年度退垸(田、渔)还湖工程环环相扣,一步没有完成,就会影响后面进度,拖的不仅是时间,更是金钱和责任。市、区主要领导多次到还湖一线指挥、督导回收补偿和工程建设进度。城管执法、公安等部门在还湖现场维护施工环境。2019年-2021年,孝感市累计投资1.7亿元,实现“两湖”退垸(田、渔)还湖面积13370亩,其中,王母湖退垸3502.3亩、野潴湖退垸9867.7亩,共拆除养殖矮围62千米,清理拆除了历史遗留建筑1.18万平方米,绿化湖岸线28公里,植树1.47万株等。
野猪湖退垸还湖后
统筹协调,纳入考核。孝南区成立退垸(田、渔)还湖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责,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积极履职。水利部门开展堤岸建设和退还区域清挖等工程建设;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开展核定、确认土地性质、权属和提供相关政策依据,核减耕地指标,完成变更手续;财政部门开展补偿资金审核与结算;农业农村部门联系省、市退垸还湖工作牵头部门,衔接相关政策、面积调整等工作,严格湖泊及岸线附近水产养殖管理,协助做好农户、渔民的协调及转产培训;发改部门开展还湖有关项目立项及审批;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防洪调度运用计划;还湖所在乡镇(开发区)成立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方案,具体实施征收补偿、人员搬迁安置等工作。
在“两湖”全面实施市、区、乡、村四级湖长制,“两湖”四级湖长及市、区两级湖长联系单位定期开展巡查履职,对湖泊形态保护、岸线整治等工作负直接责任。市、区两级河湖长制办公室将“两湖”退垸(田、渔)还湖工作纳入“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市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
生态修复,转型发展。在“两湖”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猪湖鲌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王母湖团头鲂短颌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促进“两湖”保护。“两湖”于2020年实施全面禁捕,30名渔场职工由“养鱼人”转变为“护湖人”,开展增殖放流、人放天养,重点投放“控藻鱼”,抑制蓝藻暴发,实现以渔护水、以渔养水、以渔治水。
经过多年治理和修复,“两湖”逐步“长大”,王母湖常水位面积由8.88平方公里恢复到9.3平方公里,野潴湖常水位面积由23.4平方公里恢复到26.9平方公里,调蓄洪功能有效提升;湖泊内源污染排放量有效削减;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提升,总体水质基本稳定控制在Ⅲ类;动植物生存空间有效增加,水生态多样性进一步丰富,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团头鲂、长春鲂、鲌类等鱼类品种和数量较原先明显增加,鱼虾嬉戏、群鸟起飞场景再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