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推进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新范式——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学院创新奖”获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张明新院长专访
湖北日报 2022-08-13 17:36:57

【编者按】2022年7月9日,“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颁奖典礼在湖南吉首大学隆重举行。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组织发起,传媒茶话会全额赞助,评选委员会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

在此次颁奖典礼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首个学院创新奖——首届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奖之“学院创新奖”,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摘取。此奖项昭示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趋势,对其他高校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颁奖典礼后,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委会官方微信公号“镜鉴工作室”特约记者方飞博士,对首届“学院创新奖”获奖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现任院长张明新教授进行了专访。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

方飞(以下简称“方”):张院长您好!作为一家在理工医类学科占主导的高校里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闻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华中大”)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想必有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您能介绍一下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吗?

张明新院长(以下简称“张”):好的。华中大的新闻传播学科,创始于1983年的华中工学院新闻学系,是国内理工类院校中第一个新闻传播学专业。1998年,新闻学系扩建为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学院已形成完整的新闻传播类高级人才培养链条,拥有5个本科专业(含1个特色方向)、6个硕士专业、5个博士专业和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在1996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大陆最早的六家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2007年,获准建立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本学科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发展速度快。在教育部公布的历次学科评估结果中,我院皆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第一轮学科评估,我院位居全国第四;2008年第二次学科评估,位居全国第七;2012年第三次评估,居于全国第五;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位列全国第三。

方:在历史上,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一直强调“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发展理念,用于指导学科建设和教育创新。请您简要介绍这种发展理念的产生背景和内涵。

张: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拥有的主要资源背景是学校的理工医类学科专业,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学科交叉是必然选择。在我们学科发展的早期,具体表现为文工交叉。这也是顺应时代需要的结果。当时,各个学校的新闻专业,都是以人文教育或者“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的培养模式,相对缺乏对信息技术及更为广阔的科技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关注。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创办,是在不断高涨的全球性科技革命浪潮中,早期决策者们坚定不移地走向综合性大学道路的结果,更是以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突破既有的以人文精神培育为核心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勇敢在理工类院校中创新新闻教育范式。正如本学科的创系系主任汪新源教授所说,我们确立的“文工交叉,应用见长”发展思路,可谓独树一帜,是在以理工医科为主导的高校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建设新闻传播学科的典范,这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上具有首创意义。

在内涵上,这种“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办学理念,包含着两大要素。其一,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科知识“交叉”,具体是与人文社会科学和相关理工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科技思维和技术素养。其二,强调人才培养实践技能和素质层面的“应用”,体现为通过建立与理工科专业相似的实验室和实践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今天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新闻传播学院,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文工之间的交叉融合,也都建立了技术先进程度不等的实验平台系统。可以说,华中大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特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走向。

方: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文工交叉,应用见长”的发展理念,是如何在实践层面展开的?

张:这种学科发展和建设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构、教材规划和出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境培育等方方面面。其中,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是核心所在,基本指向是造就“全能型”“高素质”“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调整。

1983年到1997年的早期阶段,强调“文理渗透”,目标是“以文为主、以理工为辅”,培养既有扎实人文社科功底,又掌握现代传播技能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1998年到2007年,是“大跨度交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被升级为:在学理与术理并重的育人环境中,培养既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功底,又有较为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还具有操作现代传播工具能力的现代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2008年到2018年,是“文工交融”阶段,培养目标进一步升级,以培养“具有融通思维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宗旨,体现全面性、全媒体人才的培养特色,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模块结构。2018年以来,是“多学科融合”阶段,坚持“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全媒体与智能传播实验中心融媒体生产平台

方:如今,华中大新闻传播学科更多地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发展理念,这背后的缘由和逻辑是什么呢?

张:当今是一个新闻传播业大变革、大转折的时代,新闻传播业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种变局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信息科技革命。对当前新闻传播业的转型来说,技术是第一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不断颠覆、刷新和重构人们的生活与想象。我们看到,新闻的采集、生产、表达和传播,遵循和以往不同的法则,依托不同的平台,产生不同的效果。

其二,全球文化交往与文明互鉴。中国正在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新闻传播教育要回应这种潮流,要以“关怀人类、联通中外、沟通世界”的担当和气魄,以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推进全球文化交往,推动文明互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三,媒体业跨界发展。当前是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媒体的概念在放大,越来越体现出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趋势,这影响到媒体的内容创意和价值创造。边界远远拓展了的媒体行业,正在进一步与金融、服务、政务、娱乐、财经、电商等许多行业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个“泛传播、泛媒体、泛内容”的时代,新闻传播业在社会系统中的价值更加凸显。

以上变局的影响,归纳为一点,就是新闻传播教育应该越来越面向未来,越来越开放和包容。这使得新闻传播活动的行动逻辑及其背后的理论预设、核心知识都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呼唤新闻传播教育在人才培养诸方面做出实质性的创新改革。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新闻传播教育的再定位与再出发问题,以多学科深度融合的路径,切实回应新闻传播教育越来越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事实,培养具有科学理性、人文情怀、创新意识与完备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

“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教育范式。它是在华中大传统的“文工交叉,应用见长”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基础上,根据当下新闻传播业面临的现实环境,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变革。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模式(范式)做一个说明。我们的基本观念是,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中,在厘清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基础上(集中体现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新闻传播教育这个系统内部的关键要素及诸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理解方式和实践方案。

因此,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是对既有的文工交叉模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时代在变化,教育模式的许多构成要素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比如,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课程体系,以及对师资队伍、实践实验平台等方面的要求,在上述两种教育模式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方:那么,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如何推进“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

张: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面向未来、多元包容和开放创新的姿态,回应时代变革与转型趋势,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和依靠学校所拥有的强大的理工医科专业优势和人文社科优势,从“文工交叉”走向“多学科融合”,升级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前面已讲过,是坚持“面向未来、学科融合、主流意识、国际视野”思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水平、理论功底与业务技能、实践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均衡发展。

目前,我们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正在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优化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革新培养课程体系、升级实践实验平台、推进创新性国际化等方面。

方:您刚刚提到正在推进的第一项重点工作,是优化学科方向,请您谈谈在这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张:学科建设的发展引领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推进新闻传播教育改革,首要在于促进学科发展。于我们学院而言,通过持续多年的凝练、建设和积累,形成了新闻传播史论、新媒体和战略传播三大支柱性特色学科方向。其中,新闻传播史论方向是基础,新媒体和战略传播偏向于应用,是为“一体两翼”。在今后的学科建设中,我们要对这三大学科战略方向的内涵做进一步的充实和深化。在新闻传播史论方向,要融入政治学、文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更广阔的学科视域中观照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内涵。在新媒体方向,要与学校的信息科学、光电、医学与环境等优势学科有机融合,突破既有的学科边界,发掘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战略传播方向,要与国际政治、公共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加强融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新型智库。

学科优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开辟和培育新兴学科方向。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工作,是布局三个新兴的学科方向:健康传播、智能传播、媒介与文明。华中大拥有非常好的医学、环境、生命等学科资源。我们聚焦“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面向人民身体健康,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学科资源,培育健康传播特色学科方向。目前,已取得一些成果。在智能传播方向,我们聚焦媒体深度融合这一国家战略,充分借助学校在人工智能、光电、计算机、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学科资源,形成了一批育人和科研成果。至于媒介与文明方向,我们充分借助了学校既有的社会学、哲学、文学等学科资源,注重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思考、研究和解读传播媒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建构。

方:请您谈谈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是如何贯彻“多学科融合”发展理念的?

张: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于一个学科和专业来说,师资无疑是最关键的要素。前面我们提到,新闻传播教育是越来越开放和包容的,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学科的师资,要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目前,我们学院拥有在职教师43名,此外还有全职在站博士后7名。在学科来源方面,超过1/3的教师拥有理工医科的专业背景(获得本硕博某个或所有阶段的学位),约1/3的教师拥有人文社科的专业背景。可见,学院是一个多学科人才汇聚的大熔炉。今后,我们将扩大师资规模,在引进过程中,看重应聘者的学术训练和专业背景,特别注意引进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人工智能、医学等领域人才,进一步提高师资的多元化程度,提升队伍活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2022年毕业季系列活动之一

方:请您简要介绍下,学院在革新培养课程体系方面,如何贯彻“多学科融合”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张: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其内涵在于,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有机融合进多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技能,以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通过与计算机、电信、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思维;通过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与审美能力;通过与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融合,打牢学生的人文社科功底;通过与工商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用户思维;通过与医学、生命、环境科学的融合,助于打造健康与环境传播特色方向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性要素。近年来,我院强调知识融通理念,弱化媒介形态分野思维。我们的做法,是将多学科融合的理念贯彻落实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上,形成以“通识课程组群+专业课程模块”为核心,相对稳定又持续迭代的课程体系。通识课程组群包括学校统一设计的大通识平台课程群,以及学院层面设立的小通识平台课程群。大通识课的开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博的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思维深度;小通识平台课程群,帮助学生构建基础性的专业知识框架。我们在小通识平台课程群建设和选修课设置中,深度贯彻多学科融合理念,开设了系列创新性课程,如《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数字传播技术基础》《计算广告》《媒介地理学》《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数据新闻》《新媒体内容创意生产》《数据挖掘》《WEB信息架构设计》等,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多维能力。

方:谢谢您就多学科融合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所作的介绍和解读。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上一任院长张昆教授,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中说:“一个好的新闻学院的背后,总有一个优秀的院长。”院长是担负着院系领导责任的“掌门人”。在华中大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您作为院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还有,您对学院未来的期许是什么呢?

张:我非常同意张昆教授的观点。作为新闻学院的掌门人,院长的重要职责是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其演变,将这种认识应用到学院的教育实践中,并以培养的学生作为载体,在新闻传播行业和更大的社会环境中检验实践的效果。我们学院的首任院长吴廷俊教授,是深受新闻传播学界同仁们爱戴的新闻教育家。第二任院长张昆教授同样是知名的新闻教育家,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被誉为“秉持史家精神、打造教育信史”。

吴廷俊教授、张昆教授和张明新教授(2016年,于新西兰惠灵顿)

时代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思维和观念,必然是不断变化的。对于新闻传播活动而言,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实践的演变非常迅速,新闻传播教育的革新压力也越来越大。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是一所一流的新闻传播学院,是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高地和重镇,担负着推进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院长,我对自己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的角色定位,是在深入理解党的政策要求和洞悉新闻传播实践当前面貌和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做学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方向的把握者、改革战略的制定者和改革措施执行的督促者。

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会永远持续下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在我的期许里,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将不断开放创新、追求卓越,拥有自身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培养造就更多具有使命担当、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在未来,华中大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将扮演着中国乃至全球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重要参与者角色。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