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应荣梅整理)经过"蒲骚之战"后,郧、轸、蒲骚等地均为楚国所有,并化为楚族、楚民。这时正是楚文化的茁长期,蒲骚地最先受到楚文化的浸润。并以其蒲音之文化内涵,很快纳入楚文化体系,洋溢出蒲骚文化的清香,成为应城人历千年不衰的情结。
明代应城诗人华清作《登古城诗》,诗中云:"郧人构四国,军此蒲骚城;……霸国今安在,千载有余情。"清朝应城著述家程大中作《蒲骚故城》诗:"郧人昔军此,州蓼纷相聚;抗楚亦何愚,要盟毋乃误;群鸟散惊弦,安能复回顾;空闻宋玉悲,讵解莫敖怒;往迹已苍凉,游人自来去。"清代李宗简还撰写《蒲骚人物志》二卷,记述蒲骚人文(可惜失传)。由上述可见,蒲骚文化是以商周中原文化为胚胎(含土著三苗文化的基因),接受楚文化的长期哺育,合流而成就为应城区域特有的异彩纷呈的蒲骚文化。
首先是以蒲为流的蒲骚文化,以多种形态表现出诸多楚文化特色。在祭祀风俗方面,特别是在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投汨罗江后,后人纷纷以各种形式凭吊。《辞海》载:"柳眉低带泣,蒲剑说初抽";"端午日以蒲为剑悬诸门首以避邪"的民俗在应城区域自楚亡至今传承不辍。因蒲骚之傍的沈家湖盛产菖蒲(沈家湖今已没为平畴,而菖蒲则盛产于应城南乡湖区),每年的端午节前,正是盛长菖蒲的季节,市民即争相以蒲叶(形同战国青铜剑)与艾一起,数枝一扎,悬挂于大门的门楣之上,既作为凭吊屈原之物,又作驱邪之用。端午过后取下来,用温水浸泡,其汁水能治疗疥疮。菖蒲叶在端午节可包粽子,清香可口,构成饮食文化,而且还可将粽子投入河湖,以供鱼食,避免鱼食屈原之体,以表世人对屈原爱护之情,这是民俗中蒲文化的精神形态。还有,以蒲叶用作包装,小叶供杂货店包卖辣萝卜丝等酱制品,大叶(茎)谓之"标草",作绳用,捆绑大宗货物。还有以晾干后的蒲叶做成的团扇,谓之蒲扇,至今尚有人使用。作夏日睡垫用的蒲席,作跪拜用的蒲团,包裹用的蒲包等,这是蒲文化的物质文化形态。蒲骚文化中的"蒲",不仅有着精神的、物质的诸多文化表象,而且体现出受楚文化浸润的纷呈异彩。(作者:魏志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