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激活一池春水——安陆搭建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路径探究
湖北日报 2022-04-08 15:05:58

        乡村振兴,离不开庞大的资金支持。
        然而,对于大多数乡镇一级财政而言,财力有限是客观事实。如何突破瓶颈,盘活乡镇“钱袋子”,发展乡镇、建设乡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洑水镇,安陆最大的乡镇集镇。面对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大胆探索,在安陆率先成立首家镇属国资平台——安陆市涢港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全镇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将金融“活水”引入乡村振兴,找准了破题的“金钥匙”。
        3月底,到洑水镇,探寻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路径。
        机制破冰:开启解困之路
        对于镇属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而言,科学注册公司载体是艰难的第一步。
        政府不能作为主体注册,平台该如何搭建?怎样保证平台的“姓公”“为公”属性?
        一连串的问题,让洑水镇的干部们深深感受到,这条路不好走。
        敢于“吃螃蟹”,敢啃“硬骨头”。全镇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积极向上争取解困,迎来转机——
        去年4月,在孝感、安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洑水镇与安陆市国有平台、村级经济合作社实现无缝衔接,引进安陆市涢府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2.86%)、洑水镇涢港社区经济合作社(持股28.57%)、洑水镇红桥村经济合作社(持股28.57%)作为公司股东,成立安陆市涢港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破解乡镇财力压力,解决乡镇基层建设投入难的问题。
        注册只是起步,经营才是关键。身为洑水镇招商办、项目办主任的杨兴虎,由于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出众,被委以重任,担任公司董事长,负责开荒打江山。
        “穷了就要谋出路,不能被穷困住了手脚!”公司成立之初,杨兴虎便立下“军令状”,“经营必须合法合规!企业必须实现盈利!”
        说来容易做着难。作为乡村振兴投融资平台,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机构人员设置必须合理,不然会给发展埋下隐患。
        对于涢港公司而言,其人员配置坚持党管人才,科
        学用人。各类精英人才汇聚,打造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队伍。
        “我们公司的人员属性有四种:以钱养事的人员,政府下派来锻炼的公务员,抽调的事业编人员以及社会招聘的财会、法律等专业性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用。”杨兴虎说道。
        为了保证平台“姓公”属性,公司还配有7名董事监管运营,他们均来自镇政府机关干部岗位,负责把握公司经营轨道和方向,为解困之路打下坚实组织基础。

        发展有道:打通“造血”之路

        管好资本、放活经营,是投融资平台良性运转的核心所在。
        成立之初,为了让这个新生产物适应市场存活下来,安陆市政府给予涢港公司极大支持,划拨一些固定资产到公司名下,为其发展“输血”。
        手握资产,公司通过房屋租赁、经营权转让、参与小型工程建设等方式,挖到了第一桶金,数额达一千多万元。
        “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就让我们有了存活下去的底气,开始敏锐感知市场,捕获商机‘造血’。”杨兴虎感叹道。
        在洑水镇毛庙村,投资13.5亿元、占地2000多亩的北港渔村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土地平整。如此集中的大面积土地流转背后,是涢港公司的利润来源点。
        “外地老板来镇上投资,因为对于各村的情况并不熟悉,找地要地、拆迁谈判过程耗时较长。我们公司可以为其流转提供全套后勤配套服务,适当赚取一定佣金。这样投资方既省心,我们也盈利了。”杨兴虎解释道。
        眼下,越来越多的项目投资倾向于轻资产,这其中是否有商机可寻?涢港公司大胆尝试,利用政策支持优势,在镇区开发工业地产1000亩,建设标准化的多层厂房。同时,引进浙江地产企业,对其进行转租承包和扩建装修,合作搭建招商产业平台,成为公司新的“造血”途径。
        增值有方,发展有道。自去年4月成立至今,涢港公司坚持多元化经营,已发展有近20人的专业经营队伍,业务涉及花卉苗木种植、集镇物业管理、公共广告经营、现代农业产业等业务。目前,公司已注册成立分公司4个,包含广告、农业、建筑、投资等产业。
        一年来,实现经营性收入超2000万元,银行融资贷款过亿元,有效缓解乡镇建设财力不足的问题,周边县市区及兄弟乡镇纷纷学习效仿。
        经过科学研判,一张更加宏伟的“造血”蓝图即将铺开——
        今年,洑水镇将加强投融资平台管理,通过“资金走出去”“资源引进来”“对内挖潜力”的办法,引导公司向市场化经营靠拢,实现国资背景下的公司可持续发展。
        用之于民:铺实振兴之路
        对于洑水镇而言,这个投融资平台从建立之初就是为了破解乡村振兴资金难题。秉承初心,通过苦心经营积累的“造血”资金点亮了洑水百姓的乡村振兴梦。
        每天早上7:30,镇区居民付明惠送了孙子上学后,就从市场带点菜回家,打开灶台上的燃气灶,一股蓝色火苗蹿出,很快早餐出锅。吃完早餐,她就约着老姐妹们到家门口的涢水古港公园跳舞做操。
        这样的日常,是在洑水镇区住了20余年的付明惠刚刚实现的。
        “以前没有这么清闲,环境条件都不允许。现在门口就是大公园,学校离家不远,接送省心,天然气也入户了……”付明惠细数着生活的变化,“幸亏没卖掉这间房子,现在住在这里不比城里差了!”
        去年以来,在涢港公司资金池的全力支持下,一大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功能镇区项目,已从图纸变为现实——
        完善基础,打造颜值小镇。投资4129万元,对集镇10条道路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打造3处入口绿地公园,形成对外宣传名片。
        发挥优势,打造人文小镇。投入资金修旧,建设古港码头及古港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临水商业一条街,完善洑水老街功能设施,保护传统建筑和房屋立面,为群众留下记忆和乡愁。
        丰富元素,打造功能小镇。投入资金1500万元,建设全民健身中心、综合文化站及公共生态停车场,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以民为本,打造宜居小镇。投资3667万元,建设全长2公里的生态廊道,打造群众休闲打卡地;对沿河两岸全面绿化,改善集镇生态环境,打造城镇之“肺”。
        久久为功,久久“为公”。如今的洑水镇,在“金钥匙”的动力加持下,乡村振兴建设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成为真正的宜居宜业之地。

来源:孝感日报 谢蕾

责任编辑:赵思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