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在共和国将军谱中,湖北籍将帅以数量多、战功大、威望高引人瞩目。
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中,湖北籍军事家有4位,占总数的1/9;
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614名将帅中,湖北籍将帅有235名,占总数的14.6%。
这些载入我党百年史册的英雄之名,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内涵——
他们信仰坚定,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坚持党指挥枪,听党话,跟党走,用一生书写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他们戎马倥偬,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百炼成钢。
他们的英雄精神, 是一种情怀、一种气节、一种使命、一种担当,是激励千千万万英雄儿女奋勇前行的精神财富。
“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为干革命,一家牺牲66口人,其中27名近亲;一心向党,九死一生,身上留有17处伤疤。
毛泽东曾说,他是我们党为革命牺牲最多的同志,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邓小平评价说,他对党有一颗红心。
从我省大悟县走出的开国大将徐海东,中央军委确定的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1900年,徐海东出生于六代窑工之家。1925年,他怀揣着革命理想来到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掏出从长江里挑水卖的钱交了第一笔党费。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戎马疆场,舍生忘死,参加过北伐战争、黄麻起义、红军长征,被称为“红色窑工”“中国的夏伯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鄂豫皖历次反“围剿”斗争,先后指挥长岭岗、斛山寨等著名战役,所率部队歼敌近万人,被誉为“虎将”。
红军长征前,获悉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准备北上的消息,他坚决主张红二十五军西进北上,掩护中央红军长征,钳制大量敌军于自己周围。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部长兼第四支队司令员,艰苦转战皖东一带。
1937年9月,他率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参加平型关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紧张的战斗生活,长期的劳累过度,他积劳成疾,于1940年1月病倒在皖东抗日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虽然身体状况一直不稳定,但他仍主动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舍小家顾大家,是徐海东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功勋卓著,却从来不谋私利,还曾三次主动要求降职降衔。
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被迫离开家乡,大女儿徐文金被三伯父用箩筐挑着连夜逃走,从此隐姓埋名,成为“童养媳”。
解放后,徐文金的丈夫找父亲讨份工作。徐海东说:“现在刚刚解放,政府负担还很重,我怎能搞特殊化呢?”从此,徐文金和丈夫一直生活在农村。
他在《生平自述》中这样写道:“党把我从一个没有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百事不懂的手工业工人,培养成一个高级将领。使我不安的是为党、为人民做的工作太少。”
他还说:“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工作。”
“四不许”家规见证初心
麻城市乘马岗镇是一片红色热土,走出了26位开国将军,军事家王树声是杰出代表。
王树声,原名王宏信,1905年出生于乘马岗项家冲,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大别山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
土地革命时期,王树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副总指挥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如今,乘马岗镇石槽冲村的一处山脚下,仍然保留着王树声的祖屋。提起王树声的传奇经历,当地群众如数家珍。
“要改变大别山劳苦大众的命运!”“革命要从自家革起!”“要革命就不能讲亲戚情面!”
王树声入党后,首先发动亲族眷属参加革命,并带头将自己的田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在他的主持下,麻城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在乘马岗成立。
横行乡里的恶霸丁枕鱼与他家有亲戚关系,他大义灭亲,带人活捉并处决丁枕鱼,推动农民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展开。
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王树声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西进,离开家乡。
在阔别家乡的十几年里,王树声浴血长征路、扎根川陕边,激斗马家军、千里走单骑,抗战于太行,建功在豫西。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战略腹地。卧病在床的王树声听闻,当即立下请战书,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写道:“我是大别山的儿子,我要再打回大别山!”
再次立马大别山,王树声利用熟悉大别山区的有利条件,在组织开展创建并巩固根据地工作的同时,率军配合主力与敌人周旋,助我军在大别山站稳阵脚。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王树声抓住机会主动出击,迅速恢复大别山根据地,不仅有力地配合淮海战役,还为解放军继续南下建立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国防部副部长。他牢记党的重托,勤奋努力工作。
有沾亲带故的乡亲求王树声帮忙找工作、弄个一官半职,王树声总是说:“我的职权是党和人民给的,没有丝毫营私的权力。”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他留下的“四不许”家规,从细微处彰显如磐初心,成为领导干部教育子女和亲属廉洁自律,坚守正道的典范。
“不许在同学中夸耀;不许打扮怪异;不许用小汽车接送;不许保姆和勤务员代劳。”这份“四不许”家规提醒着后人,无论走多远,都要永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纯洁品格。
“你就是老百姓的孩子!”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广为传唱的“铜锣谣”,描述的是我省红安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真实场景。
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摇篮,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在湖北走出的12位开国上将中,有5位红安人,他们分别是: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
王建安,1927年入党,黄麻起义中率先登上黄安西北城墙的云梯。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参加创建川陕苏区。抗日战争中,率部在鲁北庆云、宁津等地歼灭伪军1800余人,打开了冀鲁边的抗战局面。
陈锡联,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在多次战役中屡建奇功,被李先念称赞“打仗数第一”。长征中,曾率部担负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和筹粮任务。1949年参加渡江战役,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重庆。
周纯全,1926年入党,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组织地方武装参加“反围剿”作战,1935年参加长征。解放战争中,组建随野战部队行动的后勤分部,有力保障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兵团作战的需要。
郭天民,1927年入党,1934年参加长征,协助军团长罗炳辉指挥红九军团单独行动,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浴血奋战,出色完成掩护和配合中央红军行动的任务,所在部队被中央军委誉为“战略骑兵”。
韩先楚,1930年入党,在抗日战争晋东南反“九路围攻”中,参加长乐村战斗,与日军进行5次白刃战,掩护兄弟部队两个团安全转移。尔后挺进冀南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信仰坚定,不胜不休。将军们用赤胆忠诚书写了“红安精神”——
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
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
在革命岗位上,他们不图地位高低,不计个人得失,舍生忘死,一心一意为革命作贡献。
无论身在何处,他们始终铭记,人民军队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周纯全将军的四子周念念曾讲述过这样一段经历。1955年,4岁的他看到不少小朋友穿着棉猴衣(风帽连着衣领的棉大衣),特别羡慕,就向父亲哭求:“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都能穿棉猴,为什么我穿的还是旧外套?”
没想到,父亲严厉批评了他:“你就是老百姓的孩子!”
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实习生 万晓庆 杨佳荟
图片:新华社发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