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省军区协调驻军单位组成抗疫运力支援队。(通讯员 粟毅 摄)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暴发初期,我国举全国之力进行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对于加强和改进国防动员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第二届国防动员论坛上,湖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任王国明向与会者介绍了武汉抗疫动员的实践与启示。武汉抗疫中,湖北省军区如何发挥军地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打赢军地协同战?面对未来战场,武汉抗疫给战时国防动员哪些启示?9月2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王国明大校。
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
记者:在武汉抗疫斗争中,国防动员迅速有力。在您看来,国防动员的快速启动和有效运行,关键靠什么?
王国明:武汉抗疫是一场全民大会战,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战时国防动员,必须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紧急调派全国各省区市和军队等医疗队驰援湖北、武汉。特别是2020年3月10日,习主席亲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给全国人民以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身处疫情“暴风眼”,武汉军民之所以在最迷茫的时候不慌乱、最艰难的时候冲在前、最焦灼的时候挺得住、得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关键是有党中央、习主席的坚强领导、英明决策、正确指挥。实践证明,只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国防动员的全过程、各方面,把党在长期领导国防动员实践中形成的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党委议军等一系列制度落细、落实,就能凝聚各阶层意志、挖掘各领域潜力、汇聚各行业资源,形成支援前线、保障打赢的整体威力和强大合力。
在正面引导上聚焦用力
记者:武汉抗疫是一场科技突击战,科技是核心战斗力,这对战时国防动员有哪些启示?抗疫斗争中,省军区引导舆论有效有力,具体来说是如何做的?
王国明:战时国防动员,必须增强科技动员力。抗疫中,国家和地方投入使用的多个硬核科技产品,成为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
战时,科技优势特别是信息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态势。应抓住各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挖掘军地优质信息资源,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探索和构建“智慧动员”系统,为感知战场、高效动员提供辅助决策支撑。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布局建设新兴领域经济动员中心,建立与我军新型作战力量相匹配的民兵和国防动员专业力量。
战时国防动员,必须增强思想舆论引导力。疫情初期的武汉,各类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湖北省军区统筹军地力量,对负面舆情主动亮剑,先后妥善处置20余起重要舆情。坚持在正面引导上聚焦用力,湖北省军区党委组织全区官兵开展“五看五增强”活动,即:看党的坚强领导,增强忠诚品质;看巨大制度优势,增强“四个自信”;看人民军队中流砥柱,增强使命担当;看“最美逆行”英勇壮举,增强战斗精神和血性;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增强抗疫必胜信念。
舆论传播讲究先入为主,强调时间决定胜负。应遵循舆论引导规律,按照“黄金4小时”原则快速发声、准确发声、权威发声、全面发声,积极抢占舆论阵地制高点。应构建贯穿全程、覆盖全员的宣传教育体系,做到越是众声喧哗,越是主动出击,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让谣言无处藏身,使党在思想上的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构建全域物资保障体系
记者:武汉抗疫是一场军地协同战,协调配合至关重要。从武汉抗疫斗争看未来战场,您认为国防动员还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王国明:战时国防动员,必须增强对接协调力。疫情初期,湖北省军区主动召集驻军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成立驻鄂部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协调河北、河南、陕西等13个省份的军地单位,向中部战区总医院、火神山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支援防疫物资20余万件,为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时,国防动员的组织实施更加复杂,协调任务更加繁重,能否整合军地资源、实现协调联动直接关系行动成败。应探索建立军地联合的动员指挥模式。按照平战结合、力量聚合的原则,构建以军地主要领导为指挥员、国动委成员单位等参加的联合指挥机构,对辖区内的动员行动实施统一领导。在此基础上,搭建国防动员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各级指挥机构实时信息交互、异地同步指挥,确保军地双方信息畅通、对接精准、运转高效。
武汉抗疫是一场物资保障战,持续的物资供应能力是战胜疫情的基础。战时国防动员,必须增强供应支撑力。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后,市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为抗疫的重中之重。此时,物流配送企业尚未复工,市内公共交通停摆,物资配送成为难题。经中央军委批准,湖北省军区协调6家驻军单位,组建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为大型商超、定点医院等3000多个点位,运送1.7万余吨医疗、生活物资,为“保市民不断供、解政府燃眉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时,体系对抗激烈、物资消耗巨大,对资源的调配供给、产能的快速转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未来战场,应构建全域布局的物资保障体系。依托地方资源丰富、物流发达的优势,借助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分领域、分专业探索物资多样化储供模式。特别是要把战略物资的数量、分布、位置等情况搞清楚,制定和完善紧急动员预案,做到第一时间落实需求、第一时间保障到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田国松 何武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