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周凤 贺锐)黑龙洞村位于竹溪县蒋家堰镇西北部,距镇政府4.5公里,境内山林茂密、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89亩,其中水田470亩。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287户986人,于2021年获得“十堰市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近年来,黑龙洞村牢固树立党建引领工作思路,推进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基层治理“1+1+N”模式,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以“讲、评、传、帮、治”五字经让“枫桥经验”在黑龙洞村落地生根,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落实落地。
讲透新思想,增强治理凝聚力。讲活科学理论,讲透形势政策。黑龙洞村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抓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基本服务形式,以院坝会、民意恳谈会为平台,充分调动三员三师三老(教师、医师、律师;公务员、警员、网格员;老党员、老干部、老辈子)和镇村干部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当好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百姓宣讲,深入宣传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阐释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多种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发展信心,共创幸福美好生活。2020年以来,黑龙洞村组建“三员三师三老”队伍45人,组织开展集中政策宣讲会42场次、院坝会、小组会700余次。
评出好典型,激发治理源动力。“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树个典型带着干”。黑龙洞村统筹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健身小广场等资源,注重将评议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日常文化活动等相结合,把选树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作为移风易俗的抓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十大好人”等系列评选活动,利用道德模范评选会、身边好人交流座谈会、好人巡讲活动,分享好人心得,宣讲好人故事,形成示范引领效应。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道德风尚大家议,选出了先进典型,也评出后进群众,建成了一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身边好人”队伍,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实现了德治、法治与村民自治有效融合。截至目前,该村共开展道德评议会、评选表彰会31场,公开授牌表彰典型对象70余人。
传承好家风,凝聚治理向心力。“婆有量,媳有敬,婆媳亲,胜黄金”,这是黑龙洞村村规民约家风建设篇的内容。近年来,该村以家规家训进万家为活动载体,整理村内好家风,纳入黑龙洞村村规民约,建立新时代“孝、勤、礼、德、信、善”人文六德,并由村干部带头践行。充分发挥红色书屋阵地作用,将经典100悦读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机结合,作为国学传承、德育、优良家风家训教育基地,持续开展“阅读新时代·青春向未来”“经典诵读·童心向党”等主题阅读活动,培养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学习并传承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修建村级文化大舞台,坚持道德熏陶与普法教育相结合,积极组织乡贤文化队利用茶余饭后休闲时间,在广场讲解法律知识、跳跳广场舞、扭扭秧歌,打打渔鼓,活跃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传文明新风,弘文明乡风。
帮出一家亲,增强治理感召力。邻里不陌生,守望一家亲。黑龙洞村坚持邻熙邻,亲帮亲,守望相助的服务群众理念,以村为网,组为格,户为点,主动当好邻里守望的“联络员、信息员、安全员、监督员、接待员、宣讲员、调解员”,面对面、点对点、心连心,协调邻里关系,增进邻里感情。以“立足不出村养老”“家门口养老”为落脚点,以打造家门口“10分钟便捷托育服务圈”为出发点,按照有场地、有设施、有制度、有服务、有队伍、有资料的“五有”标准,盘活村内闲置资产,整合利用黑龙小学打造集老年人日间互助照料、幼儿托管、留守儿童关爱为一体的安幼养老服务中心。由“经典100悦读社”牵头邀请乡村退休教师、镇村年轻干部、社会志愿者等积极参与,为1000余名群众提供运动健身、图书阅览、音乐舞蹈、书法影视、棋牌娱乐等多种辅导和服务。
治理美乡村,提升治理保障力。黑龙洞村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新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统筹调度村内所有力量,构建以联村干部、民辅警、“四进”律师、志愿者、“五老”人员、乡贤能人、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参与的“1+1+N”工作格局,使每一个问题都有“行内人”参与,实现从单兵作战、各自为战向协同配合、兵团作战转变。全力打造“一体化运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解决”的社会治理目标,探索建立社会治理工作站,下设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规范配备电脑、视频监控,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制定工作制度,抓早抓小推进各类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广泛开展“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宣传教育活动,培育邻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助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据悉,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以党建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以网格管理为抓手,推行“一五一十”多元共治,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