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规模化种植 科技化赋能 产业化发展 红安苕产业的破局之路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5-28 19:32:0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刘子靓、徐军乐、张艺)当前,正值红安苕苗移栽时节,记者走进红安县城关镇、七里坪镇、二程镇采访时,农民们栽种红安苕苗的身影随处可见,一垄垄绿油油的苕苗错落有致地侧躺在田埂上,长势良好。红安大地,到处是新绿萌发的希望景象。

近年来,红安苕产业作为红安县“1+5”特色主导产业之首,在全县合力推动下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稳步提升、产业效益逐步显现,农业现代化的种子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根发芽。

政策加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5月24日,红安县二程镇长岗村宋家湾红安苕种植基地,3台机器来回作业后,坑洼的土地瞬间平整。走近一看,原来是长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请来的整地师傅在平整200亩连片的红安苕种植基地。

“这是又要扩种红安苕?”面对疑问,长岗村村干部宋江伟笑着说:“我们村今年计划再多种300亩。”

2022年,长岗村种植了750亩,纯收益15万元。“旋耕机、播种机都有,今年又购置了一台收割机,我们都能操作。多种多收、多劳多得嘛!”宋江伟说。

据红安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红安苕办负责人黄晋军介绍,今年该县计划种植红安苕面积24万亩,较上年增加20%。据初步估计,该县红安苕产量将再创新高,有望突破50万吨。

此外,为了调动了市场主体和农户的积极性,该县对全面应用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挖掘深水井解决灌溉问题的农户进行奖补。

截至目前,全县33家育苗市场主体育苗面积达到1200亩,已栽种11.6万亩,建成了五十个百亩以上连片“水肥一体化”标准种植基地。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种得多还得种得好。

“以前我们大多数种的是粉苕,主要用来打粉。鲜食红安苕不多,而且品质不高。”瑞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峰坦言。

为此,该县加强品种培优和技术推广,加大种苗脱毒、提纯复壮和新品种引进力度,建成红安苕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年产脱毒种苗3亿株以上,实现脱毒种苗全覆盖。

“我们通过加强县校合作、校企合作提升红安苕品质和加工技术。”黄晋军告诉记者,该县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红安苕种植地方标准制定,以及红安苕品种登记,让种苗合法化。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共同开展红安苕营养理化分析和食品品鉴推介。

目前,该县已打造红安苕全创新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8个,培养领军人才团队3个,研发红安苕各类产品100多个。

除此之外,在农耕的关键时节,通过现场观摩与室内培训相结合,全面开展红安苕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重点推广“种苗平插斜插”“苕苗共生”“双季种植”等10项技术。让200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带动农户人人都能种好红安苕。

融合发展激发产业内生力

一条链让红安苕产业迅速发展,一张网则构建起了老区人民的致富梦。

为了解决红安苕产业发展中的框架性、结构性问题,红安县着手实施产业融合工程,提升红安苕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做好“生态+”文章。积极打造红安苕美丽乡村,规划红安苕产业基地、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等项目,打造红安苕特色小镇和“ 一村一品”红安苕美丽乡村。

做好“旅游+”文章。规划建设集红安苕苗圃观赏、农耕种植体验、美食制作、文化鉴赏于一体的红安苕主题公园,实现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融合发展。

做好“互联网+”文章。构建线上市场营销体系,大力推广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营销模式,打造红安苕电商销售“明星网店”“红安苕网红”,打开销路、提高销量。

做好“数字+”文章。发展红安苕先进贮藏技术,推进智能化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实现红安苕产品的全季节供应。推进客、货、邮一体融合发展,切实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13个千亩连片示范基地、227个百亩连片示范基地,红安苕种植规模居全省第一位;

60多件红安苕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母子品牌”。56个红安苕产品商标,3个绿色食品标志。“红安苕”品牌价值达36亿元。

红土地上红苕红,小小红安苕发展成为致富大产业,在振兴路上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刘子靓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