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古城特色价值及其保护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5-26 17:19:59

襄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132个国家级历史名城中,独具个性价值和传奇魅力,保存至今的古城墙及护城河体系,是汉代光武帝刘秀立身发迹、中兴汉室的龙兴之地,又是蜀相诸葛亮卧龙出山、以《隆中对》开启三国文化的肇始之地;令人惊叹的是,襄阳古城是华中军事战略要塞和商贸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山水秀雅、雄姿壮丽,被唐代诗人王维誉为“襄阳好风日”。

新的历史时期,襄阳古城迎来了重现活力的大好时机,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中,襄阳古城正同其它十几座古城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件意义重大令人欣慰的功德无量的好事。为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我们要研究清楚它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价值,并加以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申遗及保护相关举措。

一, 历史沿革

襄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奇故事丰富多彩。早在殷周之际,在襄阳的南漳、宜城境内荆山蛮河一带,就有楚苗先民原始部落兴起活跃,成为后世荆楚文化的滥觞。在其周邻汉水南北岸,还有邓、卢等侯国聚落及楚皇城鄢都等。故襄阳古城的历史上溯则有2800多年。地处中国南北分界之处的襄阳,在中原大地之南端。到春秋时期,这里是楚国北部边境,扼汉水中游渡口之要津,设立北津戍,并由此向北方扩张疆域。战国时期,这里更是秦楚交相攻伐之地。所以自古以来此处就已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

至西汉始置襄阳县治,因其建于汉水支流襄水之阳而得名。到三国时期,自东汉末年刘表封荆州牧,将州治从湖南汉寿迁至襄阳,成为“荆州古治”。这成了襄阳古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其从原县治范围扩大到对湖北湖南,甚至到两广贵州更广大范围的治辖权,从而成为南方一个区域性中心,在战略地位的提升上达到了建城史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襄阳一直为州郡治所之地。唐宋时期,襄阳作为道郡州府治,繁盛一时,不少文人墨客兴会 ,佛家高僧云集,商贾码头兴隆。唐朝诗人杜甫旅蜀思乡曾有诗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足见其时襄阳作为南北交通枢纽之地位。

南宋时期原有土筑城墙已开始改用砖砌筑,使防御更加坚固。特别是宋元之际,襄阳成为两军大会战之处,被蒙古军队围困长达六年之久,蒙军久攻不克,两军反复搏杀争夺激烈,成为战争史上的精典战例。明清时期置襄阳府,现存砖砌古城墙为明清所建,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城池虽屡战屡毁,仍屡毁屡建,至今仍基本保存完整。

襄阳作为战略要地,史载的第一次战争据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伐荆山。据不完全统计,自春秋战国以来,襄阳古城曾发生过两百多次不同规模的战争,最后一次是1948年7月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逐鹿中原发起的“襄樊战役”。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襄阳的战争史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战争史。在中国乃至世界上这样的城市实属罕见。

二,主要特色

1、因山临江,据险设防,战略地理位置选址独特。

襄阳建在流经鄂西北的汉水中游段,处于大巴山系与大别山系的中间。这里不仅有深厚的汉水文化,与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汉族渊源密切相关,而且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南北文化交流融汇之处。其古城具体选址十分独特。据《襄阳县志》载:“襄阳,汉水如带,萦乎东北,其山如屏,歭乎西南,天然之形势也”。它既在汉水由西向东,绕过东津湾,由此从北向南流的转折处,又介于中原南阳盆地南缘与江汉平原北端之间,从中穿过,滔滔汉江从鄂西北山地冲出,进入丘陵平原,恰正处于四周山水自然形胜之地。

它紧靠汉水南岸临江高筑城墙,江岸壁立陡峻,城防坚险雄歭。其江面宽阔,水深浪激,成为天然屏障。古城另外东西南三面为人工挖掘的护城河,一样十分宽阔,绕城一周的四面皆有水面防卫,真可谓是一座水城。而古城之西面及南面等方位皆群山拥立,尤其近旁之岘山、真武山,紧护着西面南面两个方向门户。而东面还有鱼梁洲汉水绕护。从军事防御角度来看,此处确是地理形势十分优越易守难攻的要塞之地。它背靠大山,威镇江岸,雄视北方。从美学环境角度来看,正如唐代襄阳诗人孟浩然在诗中所赞“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感慨于襄阳还美过绍兴。这里山青水秀,江流婉转,平畴沃野,郁郁葱葱,恰是风景如画的绝佳山水图卷(图1)。

图片

2、古城规划方正,布局谨严,城防体系齐备,古城墙宏伟高大,保留完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现今有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一是江南的襄城区,一是江北的樊城区,共5.28平方公里。襄城区即是历史上的襄阳古城,一直是行政治所之地,连带护城河占地3.47平方公里,古城墙内城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城址历史上早期几经移动变迁,自208年三国曹魏迁址确立定位,至今的位置基本未动。现古城墙为明清砖砌,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樊城区呈条带形,沿江布局,历史上不属襄阳治下,而归南阳郡邓县管辖,后至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才并入襄阳府,属南郡荆州治下,以至后来有一段时期合称为“襄樊”。现樊城仅存屏襄门、定中门和柜子城等几处遗址,其余皆已不存,其占地2.78平方公里。故至今唯有襄阳古城展现在汉水之江南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线。古城斑驳却雄风依旧,城池沧桑仍格局完好,还在诉说着历史的风采与辉煌。

襄阳古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7377米,其城墙高10.8米,平均高9米,顶宽6--11米,底宽11--15米。城墙沿线分设有敌台、烽火台,有炮台29个,警铺70个,城垛雉堞4210个。在全国州县一级的古城中应是规模较大名列前茅的古城(图2、3)。

图片

图片

古城原有城门6座,每座均设有瓮城,门上建有城楼。明万历年间为城门题名,东门名“阳春门”,南门名“文昌门”,西门名“西成门”,北门名“临汉门”,又称“小北门”,另东北角门名“拱宸门”,又称“大北门”,东北侧门名“震华门”,又称“长门”。城之四隅出角台,建有角楼,东南角建有仲宣楼,西南角建有狮子楼,其间还建有魁星楼(图4、5、6)。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仲宣楼,又名“王桀楼”,以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之首王桀的字命名,因王桀有《登楼赋》,享誉文坛。此楼之精丽美姿,与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并称为楚地四大名楼。原楼早已毁于兵乱,1993年在原址城台上重建,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仿古建筑,重现了当时高大壮丽的景象,为古城增色不少(图7、8)。

图片

图片

古城内规划布局按古代州县典型规制,以大十字街“天心十道”及南北中轴线为基本对称格局,东区略大于西区,设东西南北街为主街,其余街巷呈方格网状配置,有名副其实的九街十八巷,规整严谨,井然有序。南北中轴线南北城门之间长约1500米,轴向略北偏西向。十字街中心建有昭明台鼓楼,巍峨高大,成为全城标志性建筑。南城建谯楼与之相对应。其余一些主要建筑,如襄王府、文庙书院等均呈左右对称布局(图9、10)。

图片

图片

昭明台以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命名,为清朝初期所定。原昭明台及城楼也毁于战火,现仿古建筑为1973年在原址所重建,高耸的城台,上建单檐歇山顶主城楼,并配置四角楼,显现往昔雄风。现除了新建的仲宣楼、昭明台楼外,原有的古城门楼均已毁,唯一仅存的古建筑是北门临汉门城楼,为清顺治年间所建,其城门洞上方门额题书“北门锁钥”四个大字。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比例和谐,典雅端庄,翼角凌然,巍峨壮观,成为汉江边威镇天险的标志景观。综观整个城防设置及街道建筑布局环境,仍可见古时完备的格局与风韵(图11、12)。

图片

图片

3、城垣雄厚坚固,护城河水面宽阔,防卫森严,不愧称为“华夏第一城池”。

襄阳古城的修建着眼于军事功能防卫的实战经验,兼具南北方城防的特点,充分利用环境地势的攻防作用,体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虽经历了多次战争的摧残破坏,不知多少次的修复,现存的古城墙基本上保持了明清时期以来的原貌(图13、14)。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国古代北方城市在明代以后大量采用大型城砖包砌原来的土夯筑墙,一般都十分厚实高大。因北方多为平原城市,城墙多为方正的直线式布置,为加强防卫,常设置距离在弓箭范围内的敌台马面。而襄阳古城墙其高大厚重,并不亚于北方古城墙,有的地方如北边临汉门一带的城垣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顶宽可至走车跑马。但何以城墙没有更多的马面设置,究其原因,主要是襄阳古城墙布局走向虽大致平直,但随护城河堤岸的变化而墙垣呈现因势随形的不规则处置,常随弯就弯,随折就折,采用灵活手法而因地制宜。弯折的城墙,则可不用多设马面,防卫功能同样具备,同时又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可以理解襄阳古城总平面何以呈不规则方正形态的状况了。而且这也与有较宽的护城河,防卫功能更其增强有关,故而不必多采用马面的作法,这也是大多数南方古城的特点(图15)。

图片

襄阳古城护城河之宽,冠绝古今,天下独步,这一点算是它最大最显赫的特色。加上北边以汉水为带的天然屏障,古城依山之下,四周绕水,俨然是一座水上漂浮的堡垒,令敌望而生畏。从远处观看古城及护城河,在一片烟波浩淼中,城垛雉堞若隐若现,深不可测。整个护城河水系从西南入,至东北出,流入汉江,是活的水系。护城河总长5060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在东南方可达250米,深2--3米,总面积达91万平方米。这样的宽度和面积水量在中国古城,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称襄阳古城为“华夏第一城池”,名不虚传。同时在宽阔的护城河中,为加强城门防卫能力,曾在东南西三面的城门前护河中各增设子城,设吊桥,置战船,充分展示南方兵士擅长水战的优势。这种宽护城河防卫的排兵布阵,完全与北方窄城壕架木吊桥的做法大相径庭。古代形容城防城池为“固若金汤”,襄阳古城便是生动的典型实例(图16、17)。

图片

图片

为什么襄阳古城有如此宽阔的护城河?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大概与这里的战争史不无关联。从古至今,在这弹丸之地发生的战争达二百多次,大概是中国甚至可能是世界上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城市。每战之后,都需要重新修筑,都要再次增强防卫功能,清淤泥,补堤岸,疏河道,增设防,这样护城河就必然要越挖越宽,越挖越深。加上襄阳地处南北气候带之间,又有山川形胜,周围有汉江、檀溪、南渠、唐白河等水网,水源充沛,一座丘陵平原上护城河别具一格的军事山水城市则应运而生,这是其他古城无法此拟的。

4、以中言小,以偏言大,大小北门易位命名的独特布局设置。

襄阳古城城门布局与众不同的另一特点就是大小北门的规划及其称谓。位于南北中轴线北端收官之处的临汉门,从传统观念看,应该说是地处最为正位,城楼也极其高大壮观,但却被称为“小北门”,而地处东北角偏位的拱宸门,城楼规模相对较小,但却称为“大北门”(图18)。

图片

这样的现象确实罕见。此拱宸门命名非同一般,应是象征拱卫北斗星辰之门,这才是北方真正的正位,所以要称其为大北门。但为什么如此命名且针对的门楼又处于偏角?

究其历史原因,此门所在城墙段是在明洪武初年,在原城墙东北段之外为加强防卫而增设的,并又加建了瓮城,扩展了角楼城台,并建成重兵防守的巨大围合式院落区,同时在此处集中设置官署衙门的重要机构,形成襄阳州府治所的权利中心。此东北角拱宸门围城与西北角夫人城遥相呼应,互为犄角,使古城形态配置更为协调均衡。兼之这里又是通道向汉江北岸的重要渡口所在,其战略地位可想而知,不仅在城市具体的功能上作用重大,同时又在城市文化意义上位置显赫,自然应有道义的上正统观念来未命名它,而不是以实际位置之偏而忽略它的本质存在。而临汉门的位置虽处平面形态中轴线上的正位,但只具象征意义性的名份,较多的是景观上的功能更大,实际功能并不能与拱宸门相比。此外,由于古城中轴北偏西,临汉门只是古城方正形态上在北,从十字街中心看罗盘上是偏西北的,而所谓东北角的拱宸门在罗盘上的方位可能恰处正北向,叫“大北门”是其本位。古人是否有其考量,尚未可知。所以,临汉门是实际古城形态方位意义上的北门,拱宸门是军事文化意义上的北门,更是真正有重要功能作用的北门。这就不难理解大小北门易位称谓的真正含义了。这种“以偏为正”的规划布局特点,也正说明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大影响,以及城市文化是规划理论灵魂的表现。襄阳古城大小北门这一特色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

5、“夫人城”的兴筑留传,彰显城市文脉传承精神,展现城市个性特色文化品位。

襄阳有个“夫人城”。这就象一张城市名片一样,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而来。它与东南角的仲宣楼相得益彰,体现着襄阳古城具有文韬武略的城市精神(图19、20)。

图片

图片

在古城墙西北角凸出一方城台,令其墙垣向北和西各外伸约12米,周长70米,高11米,使此处墙段变得更为厚实坚固,巍峨雄歭,成为一个角部的强大敌台,这便是传说中的“夫人城”。据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光明日报》著文考证,以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襄阳“夫人城”源自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有史实为证。

据《晋书》载,在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2月,北方前秦符坚调派十二万大军攻打襄阳,强渡汉江,兵临城下。其时,守将是东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面对强敌,只好固守待援。此时朱序母亲韩夫人年近六旬,有过战事打仗经历,富有经验。当她登城巡视便发现城西北角是防御的薄弱环节,即亲自率领家中百余名婢女及城中妇女在城角内线加筑一段斜向二十丈长的新城,增强防御能力。果不出所料,当敌军攻城时,此处旧城被攻破,而面对新城却无能为力,累攻不下,只有撤兵。由于整个战局得以挽救,襄阳军民欢喜庆幸,为表达对韩夫人的敬意,便将这段新筑的城称为“夫人城”。这段历史佳话,千余年来,历久不衰,而这段“夫人城”不管在何次战争被损坏,都要恢复起来,以至留传至今。在明代曾于此处刻石韩夫人像以记之。1982年,襄阳人又在其城台上建亭重塑韩夫人像来纪念这位我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位有姓氏的巾帼英雄。

由此,襄阳“夫人城”成了后世号称“铁打的襄阳”的象征,并反映在城垣建筑上形成襄阳城建史上不可替代的城市文脉,牢牢植根于这片热土中,使这座古城具有了强烈而生动的个性特征,大大提升了襄阳古城与其他古城相比不同凡响的文化品位。城市文化反映在传承城市文脉上,就是要“讲好自己本土的故事”。这也正是为我们当今现代化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深入挖掘开发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城市特色,提供了感动人的历史经验、智慧和实证。

6、城堤合一,设计周密,城墙兼具防洪免除水患,城防综合功能性强。

大凡临水城市,尤其南方,洪灾水患一直是城市安全关系民生的大事。襄阳古城墙的修筑在突出军事防御功能作用的同时,并未忽略城市防洪安全问题,而是将二者紧密结合,计划周密,举措得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三面护城河水系的治理上,为加强其活水流动的有效控制,利用地形地势及水源的保护调剂,从西南方岘山檀溪等山水脉络,将水流引入,形成有节制的环流,从东北角排入汉江,使护城河水位加以调控,不仅利于防止水患,而且灌溉了环城一带的植被农田,培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更重要的是沿汉江南岸一线的城垣建造与江岸堤坝结合,与城西万山脚下老龙堤连成一起,形成更加坚固高峻的城市防洪大堤。特别是在东北角突出的拱宸门围城一段城墙,利用瓮城内的三处门洞兼作排洪通道,其城门除了设铁扇门御敌外,还加做了一道栅门以利过水排洪。此一门两用看似简单但作用非凡,对付洪水来临的冲击十分有效,切实保证了瓮城及主城楼的安全。

这些都是古代先贤们长期城防经验的积累,是城市建设结合水利建设实践智慧的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值得我们去认真保护总结提升。

三,核心价值

根据申遗的要求,我们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价值评判,主要包括科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可以统称为人文价值。对于不同的文化遗产类型,还要提炼出有针对性的典型的核心价值。

1、襄阳古城规划建设是中国古代城市除京城外州府县城市建设的典型范例。

中国古代的都城如北京、西安等基本上是以《周礼·考工记》中关于王城规划“方三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要求来兴建的。对于一般的州府郡县的建设,也较多以北方平原城市的规划模式为参考,依据传统礼制,坐北朝南,平面形态较为方正。并按风水要求,四正四维,前照后靠,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通常以南北主轴左右对称,以大十字街及“天心十道”为主要骨架,展开棋盘式方格网街巷道路布局,并强调四正开设城门城楼,南北主轴上设钟鼓楼或与中心市楼结合等等。这一整套做法要求在襄阳古城中基本上都有较完备的体现,其代表性可见一斑。而在与周围自然山水环境的结合上又与大多数南方城市“八景文化”类似,也有“岘山叠翠”等“襄阳十景”的美誉传颂,天赐一条绿水皆为景,十里青山半入城,将四周山水景观融入城市环境中。

各主要城门根据方位都有深刻的寓意内涵,如东门名“阳春”,意指最早迎来日出,生机盎然;南门名“文昌”,又建魁星楼,意指朱雀翔舞,迎取功名;西门名“西成”,意指金秋时分,大有收成;北门名“拱宸”,意指众星拱北,感恩紫薇,小北门名“临汉”意指威镇汉水,祈保平安,此等立意皆合正统规制的文化观念。所以襄阳古城作为中国古代州府县典型模式的意义不言而喻。

2、完备的古代城防体系,宽阔极致的城池工程,军事防御功能充分展现,是古代军事工程的杰作。

襄阳古城虽然是我国古代城市发生战争次数最多的一个城市,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城市作为战场搏杀之地,在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的变迁中还较为完好的保存下来,供后人凭吊瞻仰及研究,这在世界上大概也是不多见的。

数百次战争经验的积累,使古城城防体系不断增修完善,足以抗衡更大规模的攻击,历史上在襄阳古城发生的一些经典之战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些著名战役中外闻名,如关羽的“水淹七军”,“夫人城之战”,西晋灭吴之战,宋元会战,明末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襄阳之战等,而“战襄阳”一词几乎从西汉起,历代皆有此说,传闻故事不绝于耳,故襄阳又有“用武之国”的指称。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襄阳古城的城防攻备体系的功能作用,经受的战火考验如此频繁,如此有效,已发挥到了战争史上极致,几乎没有那个城市的城墙城池的战略战术攻防作用与意义能与之匹敌。

3、襄阳古城既是唯一保存至今的比较完整的古代战场遗址实证,又是一座丰富的军事博物馆。

鉴于战略地位及交通要冲,几百次规模不等的战争在此演绎,使这里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与英雄豪杰趣闻。据有人统计,仅一部《三国演义》小说,提及“襄阳”二字就多达八十余处。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更是对襄阳故事情有独钟。

历史上自古以来发生过许多战争,有很多著名的经典战例,但要找到具体的古战场遗址及遗存很不容易。如重庆合川的钓鱼城,也是当年宋元会战之战场,南宋军民在此坚守达36年,还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改变了当时国际政治军事形势,世界意义非同寻常,但现在只保存了一段主城墙,其余均已不存。在郊野外的战场,诸如古代的长平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等都很难觅其战场踪迹。在城市发生的战争,其战场遗址更是沧桑变化面目全非。而襄阳古城却很特殊,古代城防及其环境基本未有大的改变,尤其是自曹魏时期迁址定位后,原址连同护城河体系的发展千余年来基本上都在原处,现存明清古城墙风貌仍在。

我们说,这里发生的战争如此之多之传奇,在一定意义上,从古到今可以浓缩成一部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博物馆,而且是现场环境可以再现的真正实地可供参观考证的军事博物馆。这是其它古城所不可能做到的事。所以建议在这里建一座襄阳军事文化博物馆,配合对照当年战场遗址场景,来展示宏大的别开生面的历史生动画卷,这应是一件有独特意义的盛举。

4、既是军事要塞,又是经济重镇,更是诗歌文学艺术的文化宝库。

如上述,这里军事文化令人瞩目,但同时也是商旅文化发达之地。繁华时期,其商贸经济也十分兴隆,著名的元代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提到“襄阳是一个相当大的商业重镇”。

与此同时,伴之而来名胜古迹众多,代有文脉累积,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尤以诗歌文学艺术为代表,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这里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44处,市级文保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数以千计,以襄阳为中心扩散及辖区四周的文化遗产资源多不胜数。其中不乏名闻遐迩时称佛教圣地的鹿门寺、广德寺、承恩寺,以及“中国郊野第一园林”的习家池等,更不要说诸葛亮的古隆中、光武帝刘秀的白水寺了。襄阳古城文化之丰富,当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之一,值得大力发掘弘扬(图21、22、23)。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考证,明清之际全国各地来此建会馆多达二十余家,“南船北马”,“七省通衢”,声誉四播,沿江码头有数十个,可见码头文化十分发达。而且襄阳还是古代丝绸之路国际茶叶文化路线的必经之处,南北茶商云集,亦带动百业的兴隆发达,人文的声誉鹊起。我们仅从历代文化名人旅襄留迹的记载,以及襄阳本土人杰辈出、代有高才涌现见证这一切。大量文人雅士的风韵逸事,历代赞美襄阳的诗词歌赋的传唱抒发,即可说明古城文采之盛。

古有春秋楚国卞和献壁,楚辞赋家宋玉,东汉光武帝中兴,三国诸葛亮出山等汉代以前的故事。自晋代有佛家高僧释道安,史家大儒习凿齿。唐代有本土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名相张柬之,还有更多著名诗人名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韩愈等皆驻足襄阳,留下不少不朽著名诗篇文赋。宋代有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名人旅襄,襄阳人有名狂草之癫书圣米芾,更是名噪一时,号称“米襄阳”。不知有多少文人名仕,包括不少唐宋八大家等如何垂青于此。至明代有唐寅、张居正、王士桢,清代有袁枚、赵红恩等名相雅士在襄阳留下胜迹。历史上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雅号为襄阳古城文化都书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就是到了近现代也有不少名人逸事彰显此地(图24、25)。

图片

图片

所有这些名人文化不仅仅是绝好的具家国情怀的乡土教材,而且也应是全国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范本。我们建议襄阳应建一座历史文化名人纪念园,打开襄阳古城文化宝库,让它活起来,与当代文化建设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对今天及未来襄阳现代化文明建设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以上襄阳古城的六大主要特色和四大核心价值,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和维护,使其传承弘扬,对襄阳现代化建设更具有本土特色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保护建议

1、端正保护指导思想,树立依法保护观念,做好高水平古城保护规划。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

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要使一代代中国人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不少地方却走偏了方向,一提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古镇古村,就是为了搞旅游开发,以此为目的,发展旅游业,搞开发赚钱,提高所谓的经济效益,否则就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更没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保护,甚至搞了很多建设性的破坏。这种以牺牲文化价值换取商业价值,指导思想不端正的倾向一定要纠正。

此外,一定要根据依法治国的理念,对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依法保护。国家文物法、规划法在这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定,尤其是国务院2008年4月22日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都有更详细的要求,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人员应认真学习领会,并宣传社会,宣传群众,才能做好这一工作。而且要按这些法规的要求,做好具有高水平的整体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并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核心和基础,同其他旅游规划、建设发展规划等多种规划相协同。这些经过审批的保护规划文件也是法规,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并应以此来贯彻执行,再指导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落实各项保护举措和要求。在这方面襄阳地方政府依据上级规定制定了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地方法规,这是值得称赞的。

2、提升保护理念,创新活态保护理论,守住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底线。

在正确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如何具体进行保护工作,针对保护的对象,首先要弄清楚有何样的理念与思路,尤其要明确保护的重点是文化遗产的主要特色和核心价值。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要创新探索活态保护理论,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所谓活态保护主要是用于古城古镇古村历史街区这样的文化遗产类型。它们的保护同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不一样。文保单位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静态保护,即博物馆式的文物保护,主要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以最小干预原则,对文物不能随意改变原状。襄阳古城墙及临汉门城楼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必须按文物法保护执行。而活态保护对象不同,人们要在其中生活生产工作,因此既要保护其真实性的原貌,又要进行适当的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这就需要更高的更为不同的对改造的“度”的把握。尤其是如何去守住或把握住保护原则的底线,对保护的基本原则如原真性、整体性等如何灵活执行。

特别是要提高对原真性的认识。保证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命线,不能因为增加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风貌品质,而失去历史文化面目的原真性本质。特别是要防止出现改头换面,以假乱真,喧宾夺主,强度开发等建设性的破坏,真正走出以保护为名,大搞商业旅游开发的误区。

3、关于拱宸门上城楼的恢复重建,值得决策实施。

大北门拱宸门在整个古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恢复原貌对古城文化有特殊意义。可采用依据一定的历史考证资料研究复建方案,以尽力达到形神兼备。在原址城台发掘出明清时留下的基础平面,原貌形态记录等是主要依据,以临汉门城楼风格为参考,争取展示性复原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既是尊重并实现古城的完整性,又可重现当年襄阳古城沿汉江雄歭江岸的完整风貌景观,一举两得之。

类似这样的复建国内有不少实例,根据具体情况有多种方式。一是如有较完备的历史照片、图纸及文献等资料,完全复原重建,如北京永定门。二是只有部分资料依据,尽力做到“形神皆备”的展示性重建,如扬州鉴真纪念堂。三是缺少可靠资料,凭记忆描述,以特定的创新手法在风格上以尽可能去“形似”仿古性重建,如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四是采用现代手法创新,“神似”意境性重建,如杭州新雷峰塔。襄阳古城拱宸门城楼重建,可采用第二种方式。

4、对东、南、西门缺口补齐还原,建议部分恢复原状。

由于历史原因,襄阳古城墙为解决交通拆掉了部分墙体,现在应补正过来,按原貌给予恢复,将整个古城墙还原为连续的整体。但为满足交通可以在墙体上开设拱门城洞通道。如有条件,还可考虑恢复其上的城楼,但不一定恢复原有的瓮城。这应是可行的,也是大多数古城类似的作法。

这样,既解决了城市交通功能要求问题,又使古城墙更加完整,增加城市古韵景观。城墙连通后,整个城墙顶部可环城形成通畅的旅游观光线,收揽古城风光,方便更多游客。

5、古城西南部护城河的整治。

通览整个护城河系统,其东南西三面大部分都很宽阔舒朗通畅,绿化植被都有精心的布局培植,唯有西南角--区存在不足。尤其在南湖宾馆区内,有的大型建筑占据河道中央,有的路堤截断了河道。此外,在西南角护城河岸紧贴古城墙根被部队某单位建房,占据了一些地段,河岸二侧还有部分棚户民宅杂屋,环境脏乱差破,护城河被挤压得狭窄散乱。当然这些都是由于历史原因积压下来的问题,应该加以彻底整治。此段护城河以及古城墙应依据有关历史资料进行风貌复原重新规划,包括恢复重建角楼狮子楼,使这段河道与其他河道贯通,同时景观协调,形成有机和谐的护城河系统整体。这对于以后环古城护城河开展完整旅游线及市民公共活动空间扩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6、培育古城护城河生态绿项圈。

护城河在河道环境整治的同时,对整个护城河系统的生态环境、景观视廊进行整合规划。护城河系统由护城河城墙边岸、护城河道、外侧河岸三部分构成,这可以形成古城的一道生态绿项圈,同时又是绕城的风景廊道。紧贴古城墙的边岸绿化应以灌木丛及花圃为主,采用中国自然式园林手法风格,并要控制植被的高度,避免成片种植高大乔木,防止遮挡古城墙的伟岸形象和连续性景观。在外侧河岸现已有一些园林式景点,还可择佳地规划观景平台。边岸的做法也十分重要,其所有河岸尽量去掉生硬的砌筑式驳岸,让其显现自然生态花草边岸滩涂,土石植被交错构成天然图画般景象,如《园治》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7、关于历史街区改造保护

襄阳古城的历史街区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尤其一些老房子、民居宅院,能留存下来的本已不多,弥足珍惜。目前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街区保护问题,仍十分严峻,拆掉真古董,大搞假古董,过度商业化,强度开放等错误倾向普遍存在。襄阳古城鼓楼北街的仿古一条街改造,以伤害历史街区原风貌及文化价值的真实性,换取一时的商业利益,这种不可取的做法应引以为戒。现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部已联合下发文件正在全国进行复查纠正(图26、27、28、29、3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古城内还有如管家巷等若干传统街巷的改造,希望能严格按国家历史街区保护的有关规定,应在襄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制定正确的城市设计导则,以有机更新,循序渐进,微循环的方式进行,尽量保存各时期留下来老建筑,不管它多么普通,级别多么低,只要是真正的历史遗存下来的,包括环境设施等,都要认真慎重对待,能留尽量留,不要轻言危房而随意拆毁。

8、古城内新旧建筑和谐及风貌改造。

建议参考学习西安古城保护规划的经验,在古城内对已修建的新建筑如何处理协调改造,也要辩证处理。既要尊重城市文脉连续性,又要让新旧和谐,城市建筑风格协调。

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品质加以区别对待。凡是新的建筑工程项目,不应再在古城内兴建,去抢占古城土地资源,尤其是高层建筑,都应到新区去建设发展,要为面积已不大的古城减负。对古城内已建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建筑,只要不是违章建筑非拆不可外,多数都可保留下来,以反映各个时期的真实建筑发展史实,使城市文脉承续下去,而不是风行的八十年代的拆七十年代的,九十年代拆八十年代的,到现在新世纪又去拆上世纪的。只要是设计质量不错的,与周围环境不过分冲突的新建筑,可以不去穿衣戴帽进行传统建筑风貌改造。对那些体量形象不佳,尤其逼近传统建筑产生不良影响的,以及有碍市容市貌环境的,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

此外,凡在古城内有未占用或拆房后留下来的空地,尽量用作公共活动空间或绿地,以舒解古城建筑密度,为环境空间留出余地,采用园林手法增添传统文化语言元素,延续城市文脉,打造古城典型古朴的传统建筑环境气氛,凸显古城文化精神。

我们相信,在今后充满中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精神的新时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以及一切文化遗产保护将迎来新的局面。襄阳古城这个“华夏第一城池”也必将进一步焕发充满活力的光彩。

站立在古城墙上,眺望汉江风光,当夕阳余晖染红古城新貌,回顾历史长河,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风烟滚滚,早已渺茫依稀,高耸而古老的城墙象一位历史老人,阅尽人间春色,见证着襄阳古城从古到今的沧桑变化,至今还庇护着乡愁的根脉,对这些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用感恩的心去孝敬它,爱护它,传承弘扬并发展创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曾庆红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