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5-22 16:13:34
2023年5月17日,中国氟硅有机材料行业协会授予猇亭“中国有机硅创新之都”称号。猇亭又一次站在新产业的风口,向世界展示城市新名片。自2010年进军有机硅行业,13年来,猇亭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总投资112亿元的硅基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6亿元的6个有机硅产业链项目,有机硅单体产能更大,产业链集聚度更高,2022年硅系企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
截至目前,猇亭主(参)编有机硅领域的团体、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51件,拥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8个。位于猇亭区的湖北九大重点实验室——湖北三峡实验室正聚焦硅系产品的功能化和精细化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兴瑞硅材料有机硅生产基地
5月12日,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有机硅一分厂副厂长万芳正与同事们一起巡检,大大小小的罐体中,化学物质相互触碰,发生美妙的反应,成品罐区,有机硅新材料产品等待发货。有机硅作为“工业维生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建筑运输、化工纺织、日用医疗等行业。“有机硅单体是制备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以及硅烷偶联剂的原料,由几种基本单体可生产出成千种有机硅产品。产业链下游会追随中上游企业集聚,以减少运输等成本。”万芳告诉记者,依托有机硅单体,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目前可以生产硅油、硅橡胶以及硅烷偶联剂等系列产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的4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22年3月,兴发40万吨/年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今年项目投产后,猇亭区将形成8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产能将跃居全国前三。头部企业“引擎”轰鸣,下游产业聚链成群。猇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先后引进了新亚强、迈高、正安等有机硅产业链企业14家,配套建设了20.5万吨/年的110硅橡胶、107硅橡胶、密封胶、硅油等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项目,实现单体就地高值化转换。产业链企业加速汇集,产业实力持续攀升。全区上年度工业总产值507.8亿元,硅系企业实现总产值215.5亿元,有机硅单体、高分子量甲基乙烯基硅橡胶、气相二氧化硅等3个单项产品产量位居全球、全国前三,拥有硅系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近日,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仓库里,一箱箱气相二氧化硅产品装车,整装待发。气相二氧化硅俗称气相法白炭黑,被称为“工业味精”,广泛应用于硅橡胶、绝缘材料、胶粘剂、涂料、油墨、胶体蓄电池、绝热材料、航天航空等领域。“我们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对高端气相二氧化硅的垄断,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产能已突破2万吨/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一气相二氧化硅生产企业。近3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4%,拥有54项国内专利和2项国外专利。
创新特质融入骨血,驱动企业转型升级。2022年7月,历时5个月攻关,宜昌兴越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甲基硅油正式上市,新产品创造新产值,带来新动能。2022年,兴越新材料年销售收入超3.2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一个个创新平台克难攻坚、持续发力,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猇亭故事。湖北三峡实验室是猇亭区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优势,自挂牌运行以来,实验室与兴发集团深入合作,在硅系基础化学品方面共同开发了国内首台大直径U型管流化床,创新了有机硅单体合成与分离控制关键技术,单套流化床产能提升20%,蒸汽单耗下降35%,优于行业先进指标;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发光伏密封胶和导热灌封胶等新产品,现已建成年产1万吨的酮肟型光伏胶生产线。目前,猇亭有机硅领域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3个,有机硅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主(参)编有机硅领域的团体、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51件,有机硅领域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级科技奖励4项。
责任编辑:肖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