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昌交通:30年成就巡礼 交通巨变铸辉煌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5-18 23:22:25

1993年孝昌建县以来,孝昌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力推进交通强县建设,推进国省干线提标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建设等级,完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用心用情“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道路,实现了从追求“通联畅达”到追求“畅安舒美”的更高目标转变。目前全县公路由“线”成“网”、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由“路”生“景”,条条坦途颜值与气质并存,释放出“修一条好路、造一线美景、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百姓”的溢出效应。近年来,创建美丽农村路近700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省、全国示范县,周巷镇、小悟乡、邹岗镇、王店镇先后获得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交通运输保障。

一、从无到有,交通路网发展迅速

孝昌是从原老县级孝感市分设的,30年前,孝感市道路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北部相对于南部经济本来就滞后,道路基础条件更差。建县之初,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仅400多公里,除低等级的几条过境的国省道外几乎全部是砂石路等外路。S115花园至周巷段当时就是砂石路,所以当时从孝昌城区到东部重镇周巷镇就没有通硬化路。农民走不出农村,外面的人也难进来。“出行难运输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孝昌交通的真实写照。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2015年孝昌县农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截至去年底,全县共建成水泥(沥青)路3300余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600多公里,公路密度达0.38公里/平方公里。周巷镇也早在20多年前就通了二级路。截至目前全县所有乡镇都通了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都实现了双通道通达,到城区最远也不需要半小时。到绝大部分村都通了等级路,实现了双车道通达。县内已基本建成内环、二环、外环三条环线,与以县城为中心到各乡镇放射线状公路相互连接、相互补充,县内公路已由“线”成“网”。建成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干线、通村公路为延伸的大交通格局。乡镇与乡镇之间再也不需要通过城区中转,可直接通过环线直达。

建县时主要依靠国省道对外连接,没有高速公路,由于公路等级低,通而不畅。现在已有京港澳、汉十、孝洪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周巷、小河、孝昌西东西北三个出口。县内半个小时基本上都能上高速。国道省道都经过了多次改造,等级标准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其中唯一一条普通国道107,1994年,由外商投资(港昌公司),将其改造成二级收费公路,提高了通行效率、初步缓解了交通压力。“十三五”期间又对其进行了一次彻底改造,公路等级由二级升为一级,对县城区段进行了外迁。通行条件有了质的提升,极大地缓解了城区的交通压力。通过对夏小线的改造,全县主要公路从此告别了砂石路时代,随着S261、S243、S115、S116、S334大修、中修和升级改造及灾毁恢复重建工程,省道基本上都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现在我们正在对S115周巷、丰山段进行改造升级。连通大武汉又多了一条快速通道。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国省干线的骨干作用才真正地发挥出来,从孝昌县城出发1小时左右基本上可以到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和孝感其他所有县市,孝昌对外真正实现了通畅快捷。

二、从有到优,农村公路精彩蝶变

村村通实现了,只能初步满足群众的基本出行需求。经济社会也在同步发展。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势在必行。孝昌县顺势而为,不等不靠,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以“路长制”为载体,全力打造“畅安舒美”美丽农村路。全县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三五”期间,对县乡道,村主要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宽改造提档升级,县政府直接投资近2亿元,建“四好农村路”示范线达200多公里,带动各级政府和社会累计投资12亿余元,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200公里以上。农村主要公路路面宽度普遍从3.5米提升到了5.5米,达到了等级公路标准。由单车道变成了双车道,微循环畅了。

近年来、我们按照“四年任务、三年完成”目标。超前谋划推动“455”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装安防设施近920公里,危桥加固改造80多座、建立了安防工程“三同时”制度。平交路口改造600多处。农村公路更安全了。

为了把农村公路变得更加“舒”“美”,全县目前已建成“观双线”“小观线”、S261、 S334、G107近80多公里的县级示范线,70多公里的乡镇示范线。创建美丽农村路近700公里。路长制示范线的建设,主要是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施“公路+”模式,把公路打造成融合发展的“经济线”、乡村振兴的“起跑线”、绿色发展的“风景线”、安全出行的“生命线”、特色鲜明的“文化线”,服务群众的“驿站”,沿线按共同缔造的理念,每个廊道、每个驿站、每个公交站台、每个景观节点、每米绿化都经过精心设计,加强农旅融合和公路文化建设。实现“修一条好路、造一线美景、活一方经济、富一片百姓”。

三、从优到强,交通物流日益便捷

“十三五”以来,我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农村物流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物流网络框架格局基本形成,有效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2022年全县所有乡镇客运站(停车场)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物流综合运输服务站3个;共有农村客运班线15条、日均300班次,农村班车245辆,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100%;新客运站建成并于2016年顺利投入使用,城市公交和出租客运从无到有。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上月底,我县首条农村公交正式试运营。拥有公路运输企业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物流运输寄递企业52家,驿站快递网点1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

特别是近年来,孝昌大力发展“农村公路+”的模式,促进农村公路与沿线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公路与客运、物流、文化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赋能提速。一是打通客运“便捷路”。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方针,科学规划农村客运站点14个、沿途停靠点226个,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行政村全覆盖的城乡客运网络,村民享受着“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方便快捷。二是打开物流“幸福路”。推行“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模式,加快全域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实现行政村物流节点全覆盖、农村乡镇邮政所全覆盖、建制村通邮全覆盖、“快递进村”全覆盖。目前,已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拥有县级配送中心1个、乡级综合服务站14个、村级服务点219个。观音湖的板栗、小悟乡的茶叶、周巷镇的苗木、丰山镇的林果、邹岗镇的太子米等农特产品走出孝昌、唱响湖北、畅销全国,鼓起了广大农民的“钱袋子”。三是打造农村“文化路”。用好孝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广泛开展“文明示范线”“我爱门前那条路”等创建活动,打造7条以“孝”“绿”为主题的乡村文化路、绿色产业路,孝感首部路长制微电影《驿路花开》在孝昌拍摄并首映,“美丽孝道、孝道昌隆”已成为孝昌公路建设的靓丽文化名片。四是创新交旅融合路。建成十里苗木长廊等产业路、观双线等旅游路300余公里,打造松姚登山观景红色旅游、田堂村骑行运动旅游、观音湖乡村休闲旅游等示范线13条,贯穿林果药茶、稻田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基地77.4万亩,连接周边2A以上景区14个,串联农旅融合景点28个、特色休闲农庄300余个,实现路、业、景深度融合发展。新改建的“茶叶路”“苗木路”“养殖路”进村庄、到田头,助力太子米、凤凰山茶、七仙红桃等100余个农特产品走出“深闺”、畅销全国,实现年产值60余亿元。带动沿线203个和美乡村建设,完成13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沿线8万群众吃上“旅游饭”,带动人均年增收5000元。

三十载流金岁月,三十载沧桑巨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记录了孝昌交通发展的步伐,一批批孝昌交通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谱写了一首首激昂高亢、气壮山河的交通发展进行曲。路通百业兴、民富客运忙,在今后,交通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先行军”职能,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广的视野思路,推进交通改革再深化,奏响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通讯员:田俊军、黄月平、刘俊)

责任编辑:张园园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