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游泳项目比赛现场。(王昌明摄)
因爱绽放,为梦飞翔。5月12日下午,湖北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在宜昌闭幕。
经过激烈角逐,七大项目共产生金牌263枚,奖牌760枚。
他们有的没有手臂,有的无法行走,有的看不见,有的听不见……但是这783名运动员,却无人轻言放弃,而是努力克服身体障碍,用汗水见证奇迹,用拼搏成就梦想,在残运会的赛场上奏出了顽强的命运交响乐。
“无臂飞鱼”袁伟译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曹雯摄)
“无臂飞鱼”却能翱翔,袁伟译摘得开幕式后首金
发令枪响,他轻轻一跃,身体绷成一条弧线,如飞鱼般钻入水中。没有如常的划水动作,只有腿部不断激起的水花……5月11日,在省残运会S3-5级50米自由泳比赛中,“无臂飞鱼”袁伟译一马当先,以33.79秒的成绩拿下开幕后的首枚金牌。
23岁的袁伟译曾参加过三届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在东京残奥会上,斩获1金1银1铜。
“是游泳,让我拥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2008年,他因触电失去左耳和双臂。在电视上,他看到同样失去双臂的游泳运动员何军权在北京残奥会上为国争光,决定追随爱好、重新起航,开始跟随省残疾人游泳队南征北战。13年时间,在多项国际国内赛事中斩获奖项。
对未来,他有着清晰的规划:“全力备战亚残会,争取在更多的国际、国内大赛上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
13岁游泳小将、听障运动员邓鹏秸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
无声犹能水上飞,13岁游泳小将实现完美“逆袭”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13岁游泳小将、听障运动员邓鹏秸。从最后一名到勇夺金牌,他成功“逆袭”。
两年前,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现场,年龄最小的他虽是最后一名,仍坚持游完全程,执拗身影打动现场观众。
回来后,他坚定了夺金的目标,比往常更加刻苦地训练。
除了每天上午上学,邓鹏秸一天至少有5个小时是“泡”在水里的,每周还会拉着教练“开小灶”。
付出终有回报,此次赢得奖牌,让这个阳光男孩绽放笑容。
省第十一届残运会特奥轮滑比赛现场(吴延陵摄)
11岁女孩靠坚韧“溜”出特奥轮滑首金
5月11日,在省残运会特奥轮滑比赛现场,黄石队运动员吴欣怡在儿童女子100米决赛中夺冠,这是本届残运会特奥轮滑比赛项目的首金。
在随后的儿童女子组500米及1000米比赛中,吴欣怡再次斩获一枚铜牌、银牌,集齐金、银、铜牌。
“耶,我又拿奖牌了。以后还要参加更多比赛,拿更多奖牌!”吴欣怡笑容满脸,手举金牌和吉祥物橙橙与教练们合影。
该队教练王珏介绍,吴欣怡今年11岁,从小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这是她首次离开父母,来到赛场,却表现出了相当的沉着与镇静。
对于吴欣怡取得的好成绩,王珏并不感到意外。“这孩子一直都很乖,肯吃苦。”他相信,轮滑将更好地帮助她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更高、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吴欣怡夺得金牌后和教练们合影
他们在轮椅上夺得金牌:“团队力量,就是制胜秘诀”
“耶,我们获胜了,感谢每一位队员!”5月12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旱地冰壶比赛现场,宜昌代表队旱地冰壶肢体组的队员们激动地抱在一起,分享着胜利的喜悦。
对于肢体残疾的运动员来说,在训练中需要克服的困难远比普通运动员更多。一方面,要通过两米多长的投壶杆把约20公斤重的冰壶向前投出,非常考验上肢力量。另一方面,坐在轮椅上的他们,要想蓄力投出,往往需要侧身完成,会对腰部造成极大的压力。
冯远军是宜昌市旱地冰壶肢体组团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腿部残疾再加上腰肌劳损让训练更加困难。但他却总是忍痛训练,还给队员们鼓劲儿,让大家深受感动。
队员杨丹介绍,大家都来自不同地方,通过长达一个月的集中训练和磨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默契。
“团队力量,就是制胜秘诀。”在杨丹看来,队伍的成功离不开每一名队员的付出。她说,冰壶非常需要讲究技巧、策略和团队协作性。它的魅力也在于其得分的不定因素特别多,所以更加需要团队内的相互理解、信任。哪怕有短暂的失分,大家也只会想着如何追上来,从来不会埋怨彼此。正因为如此,才能收获这枚珍贵的金牌。
在这场比赛中,无论是“无臂飞鱼”袁伟译、“无声犹能水上飞”的邓鹏秸,还是将“拼搏”刻在轮椅上的旱地冰壶肢体组队员们,抑或是从小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碍,靠着坚韧“溜”出特奥轮滑首金的11岁女孩吴欣怡,他们用坚韧击碎枷锁,展现了生命的姿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李娟 白丽莎)
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旱地冰壶比赛
省第十一届残运会旱地冰壶比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