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赵辉)“细分市场,找准定位,是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重要方向。”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就未来恩施土豆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给出解答。
5月20日,“恩施土豆花儿开”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恩施市新塘乡长岭岗村召开;来自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的20多名专家,围绕“恩施土豆”市场前景、精深加工、产业经济分析、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运营模式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为恩施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研讨会现场
金黎平专家指出,目前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短板,国内马铃薯加工起步较晚,存在机械化水平不高,粗放式生产、商品质量不稳定,单产和加工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当前国内马铃薯加工转化率不到10%,发达国家最多可达70%。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恩施土豆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据金黎平专家分析,恩施土豆有几点特色优势:生态优势,体现在富硒的资源、青山绿水的优质环境和供应周期长的立体农业。技术优势,恩施的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州农科院在品种选育、技术研发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市场优势,品牌打造有力,产品认可度高,借助电商平台、商超对接,本地市场和产品外销两手抓。政策优势,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恩施市每年投入1500余万元扶持马铃薯产业,在技术研发、推广宣传、农旅融合方面下了大力气。
如何立足恩施本土优势,抢占广阔市场,建强马铃薯产业链?专家指出:要以“五个注重”为方向,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注重高质高效发展,贵精而不贵多,稳定面积保障富硒特色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单产,提高种粮收益。注重调优方向布局,定位消费者需求分布,细化布局,拓展高端市场,由市场需求倒逼生产需求。注重发掘特色深度,发掘马铃薯精深加工,发展薯片、薯干、粉丝等生产线。注重农旅融合优化美化,举办类似土豆花儿开的文旅推广活动,擦亮区域品牌。注重技术提档升级,适度发展规模生产,因地制宜适配小地块的农用机械,推广“薯玉豆”等高效种植模式。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西南高产高效栽培岗位科学家郭华春提出建议,恩施马铃薯可以采取就地加工的模式,注重产品的精细化加工,以“不带泥”的形象,走向全国餐桌。要进一步加强品种选育,突出“富硒”特色。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型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宋波涛分析了恩施市独特的地理条件,指出“壮芽播种”、“错峰种植”,保障种薯质量是解决马铃薯麻口的关键;建设早熟马铃薯基地,延长供应期,可实现周年供应。
土豆加工产值如何提升?马铃薯保鲜储存难题如何解决?如何更有效地防控马铃薯虫害?土豆文化品牌建设可有妙招?研讨会现场,相关技术人员、市场主体代表积极提问,与会专家一一细致讲解、答疑解惑。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艺薯家公司董事长马达飞为活动题字
恩施土豆实现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从品牌到精品的蝶变,全州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160余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0%左右,约占全州粮食总产量的22%,占全州夏粮总产量的98%以上,2022年实现综合产值85亿元。“恩施土豆”入选“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声誉百强榜”,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成为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大会唯一上台推荐品牌,继入选国务院扶贫办电商扶贫典型案例以来,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创新发展和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技术推广典型案例。
近年来,“恩施土豆”订单十分抢热,收获季里日均外售马铃薯10余吨,2022年外销20.2万吨,过去解决肚儿圆的“温饱薯”,嬗变为恩施山区的“致富薯”,一跃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恩施市把马铃薯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每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均在1500万元以上,今年已近2000万。2022年实现面积、产量、产值“三增”,全市硒土豆种植户7万户,种植面积30.65万亩,实现产量45万吨,亩均产量2900斤,实现产业链综合产值20亿元。全市培植从事硒土豆种植、加工、销售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计48家,新增州级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各1家。全市取得“恩施土豆”地理标志和“恩施土豆”商标授权企业40家。恩施市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基地建设、品牌打造、加工提升、产品销售等环节为重点,持续推进硒土豆产业链建设。
会前,专家组一行先后到三岔镇天池山农科所马铃薯试验基地、硕品农业调研。到崔家坝镇鸦鹊水村、红土乡石窑村实地考察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精深加工情况。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