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胡俊涛 通讯员 易发武 叶小雨
眼下,正值油菜成熟季节。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10余名专家,于4月20日、21日到洪湖市和石首市,对华中农业大学油菜新品种金油杂9号、华油杂115R、华油杂62进行现场考察或测产。
4月20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一同来到洪湖市乌林镇周家坊村油菜示范田,只见金油杂9号已结满菜籽,一派丰收的美景。
在测产现场,专家们在400亩示范田中,对3个不同的点位进行取样,以1平方米为单位,先按样点密度计算亩株数。随后,在每个样点连续取10株,共30株测定单株有效角果数。最后,采集油菜荚样品,统计每个油菜荚的粒数,称千粒重。
经田间测产,测产专家组成员、湖北省油菜办公室研究员鲁明星公布结果:金油杂9号田间收获密度为23429.7株/亩,单株有效角果数140.25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66克,理论亩产271.80公斤;按测产系数0.85计算,每亩产量231.04公斤;按该品种含油量51.11%计算,亩产油量可达118.08公斤。
每亩产量231.04公斤意味着什么?“我们本地种植的普通油菜品种,每亩平均产量只有150公斤左右,相当于提高了五成以上。”洪湖市涌泉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文介绍。
“我们前茬种的是水稻,去年9月30日播的金油杂9号,每亩播种量340克。该品种适合全程机械化操作,不仅节约时间,还能增产增收。”周文补充道,再过10余天就可以机收了,预计每亩可增收600元。
第二天上午10时许,专家们又来到石首市高陵镇周三字岗村示范田里,同样也采用了田间3点取样法。
“我们是去年10月12日机械直播的金油杂9号,每亩播种量300克。”谈及种植心得,农户李俊笑着说,“以往的品种平均含油量只有40%左右,金油杂9号达到了51.11%,这含油量高了,油菜籽就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田间收获密度为23429.7株/亩单株,有效角果数140.25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66克,理论亩产271.80公斤;按测产系数0.85计算,每亩产量231.04公斤按该品种含油量51.11%计算,亩产油量高达118.08公斤。”听到专家组宣布结果后,李俊笑得更开心了。
金油杂9号由“油菜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傅廷栋教授团队,二级教授沈金雄牵头选育。洪湖、石首两地的测产过程中,专家组发现该品种不仅产量高、含油量高,田间实测未发现菌斑上秆的现象。
沈金雄介绍,“金油杂9号从培育到登记,研发时间长达13年。在去年登记的品种中,其含油量是最高的。同时,在武汉和荆州两地示范种植的160多个品种中,该品种机收情况均排名第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但晚稻收获期不断后延导致稻油轮作茬口紧、播种期温度偏低,因此需要研发具有耐迟播、耐寒、早熟特性的新品种,攻克制约冬闲田有效开发利用的短板。”沈金雄补充道,目前金油杂9号生育期是206.8天,为了适应长江以南的气候条件,还将在长江三角洲等地进行示范种植,生育期可缩短至170至180天,能有效满足稻稻油的连作模式。
本次现场观摩的重点是金油杂9号获得专家一致认可,另外华油杂115R、华油杂62田间表现也各有千秋。
无论高产还是高含油量,提高油菜抗病性是关键。“华油杂115R,就是帮助油菜增强抵抗力的‘预防针’。”在观察石首市代文农产品种植合作社的油菜后,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椿雨分析说,该品种增加抗根肿病和菌核病特性后,产量并没有受到影响,每亩产量能达到230公斤以上,而在周围未发生根肿病的区域种植此品种,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油菜除了榨油,还可以当蔬菜食用。“从目前观察的情况来看,今年稻油轮作的油菜长势比去年要好,采摘了两次菜薹后,也没有影响菜籽的产量。”在石首市久合垸乡袁家荡村2800亩“一菜两用”示范基地旁,傅廷栋介绍起新品种的特点,“我们团队培育的华油杂62,是‘一菜两用’的高产品种,即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先采摘菜薹当蔬菜食用,然后在成熟期采收菜籽榨油。”
“该种植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冬闲田,还保障油料安全、充实蔬菜供给、帮农民增收致富。”久合垸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村推广种植了一万多亩华油杂62,每亩平均纯收入超1300元。其中,合作社以每斤0.8至1.6元的价格收购菜薹,再通过客商销往武汉、长沙、广州、香港等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