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词中之龙”辛弃疾:豪放是他的坚持,婉转是浪漫的治愈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3-04-20 20:57:50

许多年后,辛弃疾依旧忘不了临安一夜。

当时,他刚从血与火中归来,带着北方的朔朔寒风,脸上刻画着刀光剑影,耳畔回响着鼓角争鸣。

却猝不及防地步入“百花深处”。

满街挂着风格各异的灯笼,摆着各色茶水点心。一片喧嚣和繁华。

“轰!”绚烂的烟火在临安城上空绽放,硕大无朋的灯山点亮了黑夜。繁华街道上,精致的香车、宝马还有美人在灯火辉映下熠熠生辉……

巨大轰鸣、如昼灯火,让辛弃疾瞬间闪回,他想起战火映照下垂死的弟兄们的脸。

“醉卧沙场君莫笑,自古征战几人回。”这种豪情和洒脱,与眼前的喧嚣相比,竟然显出几分凄凉和微不足道。

“轰!”又一发烟火冲天而起,四处一片火树银花。

他默默地在狂欢的街道穿行,却倍感孤独和落寞。

迷离之际,两眼朦胧的辛弃疾仿佛看到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站在不远处人群中,对他浅浅笑着,含情脉脉……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论及人生三境界,认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缘何成为第三境?因为经历世事百转千回,作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依然初心不改、饱含希望。“希望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这位南宋的伟大词人,将他所有的豪放,都寄放在临安那个火树银花的夜晚。它跌宕起伏的描述,实际上道尽了辛弃疾的一生:面对世事坎坷,他从未放弃过,一直用诗词治愈着自己,将坚持写成了荡气回肠的豪放。

从北方归来的风华少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 ,汉箭朝飞金仆姑。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少年时事,戏作》

金国的女真族统治者,一直都没能融入中原的环境中。他们惧怕那的炎热,不愿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只是将那看做战利品而已。

女真贵族持续实施掠夺策略。中原各地惨遭金军血与火的洗劫,有人如持棍棒反抗,则被捕被杀,“积尸狼藉,州县囹圄为之一盈”。即使又经过了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也没能恢复到金军入侵之前的水平。

在苛政、暴刑、重赋、饥荒的交相煎逼下,人们的生活水深火热,不甘做亡国奴的人纷纷宰耕牛、烧庐舍,加入抗金义军的行列。

辛弃疾,就出生在这片苦难深重的中原土地上。

宋廷南渡之后,因家人已陷入敌区,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了保全一家老小,不得已留下来在金人治下做了开封知府,守卫着北宋故都。但他却爱国心切、疾恶如仇,将弑杀君父的金人看作仇敌,从小就教给辛弃疾忠君报国的理念。

取名“辛弃疾”,对应着汉朝的“霍去病”。由此可见,辛赞无时无刻不希望孙儿能有朝一日亲率王师北定中原,光复山河。辛赞还常带着孙子“登高望远,指画山河”。耳濡目染之下,辛弃疾自幼便树立了报国之志。

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动对宋战争。辛弃疾趁金国国内空虚,在家乡拉起一支2000余人的队伍,加入抗金的行列。随后,辛弃疾找到了组织,率军加入耿京统领的20余万的抗金义军。在耿京麾下,辛弃疾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1162年,辛弃疾干了件足够他吹一辈子的事。那一年,辛弃疾受耿京之托,南下联系宋朝谋求夹击金国恢复中原。

可辛弃疾在北归途中,起义军被金军偷家,义军将领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靠了金军。当时,辛弃疾身边仅剩下50人,几乎到了可以发银子走人的绝境。

愤怒中,辛弃疾开了挂。他带着这50人的“敢死队”喝了点酒,在黑夜中奔袭千里,杀气腾腾地赶到张安国所在的金营。他们趁敌不备,在五万敌军中将叛将张安国生擒。

拼武力,抓住了仇敌,这就够了么?远远不够,辛弃疾还要拼文的。紧接着,他化身超级演说家,信心满怀地登高一呼,又成功拉回了万余义军旧部。

他决定带着一万多弟兄回归故国。

降将被捉,降兵被带走。可以想象金庭是多么震怒。一场针对辛弃疾和他所带军队的绞杀马上展开。

这段注定艰难的旅程中,辛弃疾与金军数度遭遇,展开激烈厮杀。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上半阙描绘的就是他当年率军和金军激烈厮杀的情景。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 ,汉箭朝飞金仆姑。”一路厮杀、一路南奔,辛弃疾最终得以横渡淮水,回归南宋。

万般艰难中,用诗词治愈自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是一生命运多舛、仕途不得志之人。

面对惨淡的人生,他们一个浪漫,一个现实。

苏东坡起初选择淡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世事淡看,时刻保持豁达乐观,人生开始变得平和。

而后是转移注意力:“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他四处云游、遍访名胜、纵情山水,一时间胸襟大开,从悲惨的境遇中走出,真正做到了放下。

而辛弃疾则选择了直面人生。这种方式更为不易,更需勇气。只因心中还有梦。

1162年,23岁的辛弃疾被宋高宗任命为江阴佥判。此后辛弃疾一直为了北伐事业奔走,所献《九议》并《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等皆为字字珠玑。

可惜这些措施都没被皇帝采纳。后来,辛弃疾被安排进南宋的国家粮食局做了办公室主任。这种安排,跟辛弃疾的志向相去甚远,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

起初是失落。辛弃疾为此走过了一段黑暗的低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曾经少年时登高望远,壮志如云,不知愁为何物。而如今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识尽愁滋味。虽然词句间说得轻松洒脱,但内心的沉重压抑却展现无余。

随后是释然,活出真我。“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朝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主政者却不管局势危如累卵,依旧歌舞升平、夜夜笙歌。辛弃疾最开始还苦心劝谏,到后来发现这根本就是无效沟通。一腔愤恨无从抒发的他,只得一醉了之。

酩酊大醉之时,辛弃疾看到身旁松树枝叶随风摇摆,好似老松见自己大醉要前去搀扶。可辛弃疾拒绝了。他掌击松树说:“去去去,不用你扶!我压根没醉!”可见,纵使经历了多次打击,但辛弃疾还是那么坚持,那么倔强,不屈不挠。

——在充分认识自我后,辛弃疾没有奴颜婢膝,而是倔强地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初心。

直到1174年,35岁的辛弃疾终于遇到了伯乐:丞相叶衡。叶衡任相后,举荐辛弃疾出任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但随后还是因主战派的标签而饱受排挤,多次被人弹劾,官职品级止步于从四品。

壮志未酬的辛弃疾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此时的辛弃疾,干脆如陶渊明一般过起了田园生活。他兴建了一处庄园,自号“稼轩居士”,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一时间好不惬意。

别看辛弃疾是个舞刀的硬汉,可是文艺起来一点儿不输顶流诗人:他听鸟声、蝉声、蛙声,赏雨、赏星星、赏月亮,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的田园风光、风俗世情。

可辛弃疾就这样安心做个富家翁了吗?不,显然不会。“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原来昔日的信念,从未远去,它已经深入其骨髓,融进其血液。不经意间,过去的事又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这是一种自我治愈: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理想都一直在那充满着活力,催人向前。没关系,不用担心它会消失,也许不经意一个转角,一次不经意间的机会,终究会山水再相逢。

这是多么惊人的意念啊。

他这一生,坚持得荡气回肠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戏剧《等待戈多》中如是喻示。

只是每个人各自的态度不同。有的人,等得一脸悲戚;而有些人,则等得满心欢喜。毕竟“等”比“等到”的时间要长得多得多,所以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等待,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辛弃疾想得很现实,等得很积极。

他明白,让自己饱受排挤的,并非他由金国投奔南宋的“归正人”身份。秦桧当初不也是从金国逃回临安吗?

只因他是一个不妥协的主战派。他和他的朋友们,清醒地认为,错的不是他们,而是大宋。

事实证明,他才可大用。在湖南任上,辛弃疾想要解决当地匪患,但苦于朝廷官军战斗力太弱,于是组建了一支约两千人的精锐,号称“飞虎军”。在辛弃疾的一番指挥下,湖南的匪患得以迅速清除。

在任镇江知府期间,辛弃疾仿照当年建立“飞虎军”的模式,建立起了一支万人军队,战斗力异常强悍。

辛弃疾的这种坚持,令人想起了东晋的“陶侃搬砖”。

大将陶侃被人诬陷,贬至当时尚是边远之地的广州。

陶侃到了广州,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每天早晨把一百块砖头从书房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又把砖头运到屋里。每天都这样做,别人看了感到奇怪,忍不住问他这是做什么。

陶侃说:我虽然在南方,但心里一刻都没有忘记收复中原。如果闲散惯了,将来国家一旦需要我出力时,怎么能担当得了重任呢?所以,我每天借这个锻炼身体。

后来陶侃果然作为勤王军的盟主,平定了苏峻之乱,为江南带来了七十年的安定。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就如词中所写,辛弃疾和他的朋友们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他们期待着等待一个机会,在战场上大展身手,待沧海横流之时,再显英雄本色。

所以眼前的困难又算什么?即使前路烟波迷茫,但他们却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为了一个机会,他们宁愿孤独落寞地等待一生。

1203年,辛弃疾63岁,英雄白头。把持朝政的宰相韩侂胄,急需一场战略性的胜利来树威。可偏安一隅、歌舞升平数十年的南宋王朝,再难觅到忠臣良将的身影。历经三朝的老臣辛弃疾,终于接到来自朝廷的诏书。皇帝,终于召唤他出征了。为这个机会,他已经等了整整43年!

他依旧是那么地热血,仿佛少年模样。

在浙江,为了这场期待了一生的北伐,他倾注了全力:为确保军队战斗力,他亲自操练了两万精锐;为知己知彼,他派遣了大量细作渗透到金国内部刺探军情;为出兵顺利,他斥巨资购得金国布防图。

但辛弃疾是理智的,他热血但不狂热。经过详尽的敌我分析后,辛弃疾觉得凭宋军实力,要想如岳武穆那样一战北定中原、直捣黄龙还不够现实。他坚持宋金持久战的论断,认为想要北伐成功,必须得步步为营、徐图缓进。

显然,这个建议不是韩侂胄想要的。于是,辛弃疾迎来了又一次罢免。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再度归隐的辛弃疾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果然在金军猛烈反击之下,宋军被打得毫无反抗之力,无数年轻将士命丧疆场。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么无奈。也许有那么一位姑娘,令你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每日思之念之,用尽全身气力去追求、迎合,但到头来却发现两人根本就是三观不合。

辛弃疾这一生,就等待着一次挥师北伐的机会。但没想到,年近花甲之时等到的这个机会,他却根本无从发力……

1207年秋,为收复山河而背井离乡四十五年的辛弃疾,随着落叶一起凋零了。临死前,他竭尽全力喊出了一生所愿:“杀贼,杀贼!”。

好一个“男儿到死心如铁”!

真男人,就要敢于坚持真理,和命运死磕到底!

临安的那一夜,《青玉案·元夕》中那个令他心旌荡漾的美丽姑娘,也许终其一生,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但辛弃疾却用一生去践行。

他与现实不懈抗争,迸发一道耀眼强光,照亮了沉沉的黑夜。

而他,则成了一座光耀后世的丰碑。


责任编辑:陈屿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