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斑斓的色彩在漆黑的琴板上翩翩起舞,锦绣山河的意境通过漆艺被完美呈现出来……2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选手马广波、范建军制作的漆器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中夺魁,省人社厅给学校发来贺信。
在民间工艺、工艺美术赛道,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已成为“造星工厂”,一批批顶尖技能人才在多个国家、省、市级竞赛的舞台上璀璨夺目。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技工学校和优质专业(简称“双优”),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教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与该校工艺美术专业获首批“双优”建设项目立项,并入选国家级“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院校。
争先“新赛道”,该校搭乘“双优”计划春风,创新办学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工艺美术等优势专业,在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闯出一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专业建设出特色——
“拳头专业”破解职教同质化困局
绣针起落,一幅幅刺绣精美绝伦;沉心静气,一个个贝雕栩栩如生;巧手飞动,一只只风筝如鹰翱翔……在学校开设的特色非遗课程中,学生们沉浸式感悟传统工艺之美。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近年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非遗传承+产业开发”办学模式,强化优质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优质学校需要优质专业的支撑。专业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院长许小兰说。近年来,该校积极开展专业调整、优化、升级等工作,在做优工艺美术“拳头专业”、树立专业标杆的同时,全力带动其它专业共同发展,形成“雁阵效应。
——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重点打造数控、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工业机器人等4个专业。
——对接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现有专业,提高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度。面向重点产业,每个优质专业建设4至6门专业核心课程。
——另辟蹊径,让非遗传承人带薪授课,以传承手工技艺为切入点,开启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相互贯通发展的新航程。
……
“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了学校最强大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许小兰说,在职业教育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学校将以优质专业建设为契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人才培养出新招——
民间大师与学校名师精准“传帮带”
名师工作室里,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漆艺专业教师孟祥高正在漆盘上彩绘,起笔、回环、上挑,动作圆转,一气呵成。
精湛技艺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制作一件漆器要经过近20道工序,培养造就顶尖技能人才更是需要多年探索和实践。”孟祥高说,学校打造“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做好专业衔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推行小班教学、名师工作室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赋能”教师、“创新”教法,加快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2016年,马广波进入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学习,随后进入孟祥高的名师工作室深造,熟练掌握各种工艺技法。此次,马广波获得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一等奖,背后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学校专业建设成果的彰显。
耀眼的荣誉,是发展之路的生动注脚,也是学校扎实推进“双优”建设的必然结果。
2012年,学校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唯一的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建设楚式漆器、楚绣、磨鹰风筝等20个传统民间工艺工作坊,引进国家、省和市级20名民间工艺传承大师入驻开展教学和产品研发。
民间大师与学校名师携手,为学校人才培养注入全新活力。依托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群星闪耀”——2021年,王婷、何荟荟等专业教师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学生江宇、王心怡等荣获2021年“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今年,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建专班、广泛调研,负责《漆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标志着该校在漆艺领域的研究传承、技艺水平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跻身全国领先地位。
产教融合拓新路——
校企合作驶上发展“快车道”
古色古香的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内,大批游客前来“打卡”葫芦烙画等非遗技艺;俯瞰纪南文旅区,荆楚非遗工匠小镇“拔节生长”,丰富了荆州文旅产业业态。
“非遗”遇上“文旅”,玩出产学研“不同”味。
早在2017年,非遗传承院就开启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创建旅游景区、开发文创产品,让非遗技艺接轨市场环境。去年,该校打造的漆艺古琴、漆器和文创衍生品年销售额约4000万元。
去年,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以打造荆楚非遗工匠小镇等一系列文旅项目为契机,探索“非遗+职业教育+科技+设计+产品制作+文旅产业+加工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培训经济驶向产业蓝海。
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还结合荆州重点产业,就设备共享、人才共育等开展全链条深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学校与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模具研发中心、模具制造中心;与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合作共建临床护理教学基地;针对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建校入企”和“引企入校”同步规划、并行推进,目前,学校与5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学校整体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职业教育愈发“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去年,学校获得人社部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技工教育集团建设院校”。
(权丽炜 万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