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春涌峡江满眼绿,学赶韶光熔炉红。3月20日,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2023年春季学期第1期主体班,赴宜昌开展为期5天的现场教学。来自厅干班、文化建设、经济理论5个班134名学员以三峡工程、屈原祠、许家冲村、兴发集团等实景实例为教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沉浸式感受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接受精神洗礼和党性教育,汲取奋进力量。
立规之地:置身“424”岸线的惊喜
春雨霏霏,草木荣滋,长江之畔,莘莘学子追履而来。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视察长江首站来到宜昌,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
立规之地,保护之责。宜昌用三年时间,将沿江1公里134家企业关改搬转。昔日烟囱林立的工业岸线,变成了如今莺飞草长的生态画卷。
追寻总书记足迹,学员们临江眺望,对长江母亲河的朴素情感如春雨润入心田。
走进兴发集团,看企业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涅㯏重生。在破解化工围江、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基础上,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宜昌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学院青年教师秦良芳从“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三个方面,带领学员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现场观摩、企业介绍、老师点评激发学员思考和共鸣。来自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学员何震从兴发集团的华丽转身中,解析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创新思路的企业成功路径,表示作为一名法院工作人员,将胸怀大局、服务发展,坚持绿色、开放、创新精神。来自新疆博州水利局的学员魏军,对湖北、宜昌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定要求,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生态保护紧密结合的做法格外关注,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把好经验好作法带回去。
圆梦之地:立于185米上的震撼
淼淼碧波接天际,巍巍大坝锁虬龙。站在185米的坝顶,高峡出平湖的诗句化作眼前盛景,学员们无不惊叹震撼。
“之前在电视和手机也见过,但都不及此刻,以自身为尺来现场丈量这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第一次登顶,来自新疆的学员董银鹤十分激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十分骄傲。”
“真的不容易。有一种想哭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了新中国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波澜壮阔。”来自襄阳的学员杨丽表示。
《三峡工程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学员们来到湖北三峡干部学院上的第一节室内专题课。三峡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北三峡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胡俊修把三峡工程置于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从其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以及助力中国梦续航新时代初心使命三个层面解读解析,引导学员深入了解这座功利千秋的世纪工程经历了怎样的酝酿、论证、决策、建设,中国共产党怎样将民族千年祈愿、百年梦想与现实连接,把国家的追求、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
理论打基础,现场强认同。走进三峡博物馆、中华鲟研究所,一幅幅画面、影像、实景、实物,学员们进一步溯源追根,打开视野,看到了全面的三峡工程、立体的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难在移民,成败在移民。在许家冲村,学员们深入了解三峡百万移民工程这一人间史诗,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无私奉献和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艰苦奋斗精神,让大家感动感怀。
来自恩施的学员卓万俊分享了让他感触尤深的两种精神和两种伟大: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人民伟大。通过三峡工程实践,特别是三峡移民实践,得到充分证明。
寻根之地:穿越2000年的凝望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寻根之地屈原祠,与三峡大坝遥相辉映。爱国诗祖屈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荆楚代表,习近平总书记8次引用屈原的诗词,屈原祠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习俗的重要传承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传承人、学院客座教授郑承志,引领学员拾级而上,走进屈原祠,拨开掩面千年的枯槁愁容,凝望屈原“美人”“美文”“美政“的丰盈精神世界。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清正廉洁的政治品质、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烟,叩击心灵。
学员们还学习考察了柑橘深加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瞻仰了湖北襄西革命烈士纪念碑。
来自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学员陈立刚表示,5天的学习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传统文化的生动讲解,也有创新理论实践的深透阐释,更有面向未来的科创启迪,既传承了红色基因,也播植了绿色理念,更激发了奋进力量,大家收获满满。
据悉,这是湖北三峡干部学院进入中组部全国干部学院名录以来,迎来的首期省级主体班。学院将进一步激活宜昌优势教育资源,聚焦“一核四地”,即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核,全面发挥“三峡工程解码地、绿色发展阐释地、爱国主义寻根地、党建引领践行地”的功能和价值,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伟力的创新示范平台,全国一流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高地。
(湖北日报通讯员 翟雪莲 宗哿 摄)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