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对话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杨向明 高伊洛
宜荆荆“黄金三角”,2022年经济总量跨越万亿。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跨越万亿,宜荆荆凭什么?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跨越万亿,宜荆荆做什么?
近日,记者对话了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
湖北迈进“先行区”
宜荆荆是重要枢纽
记者:我们知道,您对宜昌发展一直倾注了深厚感情和高度关注。早在2002年,您就率先提出“宜荆荆城市群”理念。后来,您又首倡“一主两副”,宜昌成为全国省域副中心城市“先行者”。
2022年,省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从2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您如何定位宜荆荆都市圈发展?
秦尊文:将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大重要增长极,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宜荆荆都市圈发展的总体定位。目前,湖北正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宜荆荆都市圈,就是这个先行区的重要枢纽。
重要枢纽,需要重要支撑,包括区位支撑和产业支撑。从交通区位方面来看,宜昌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省委提出建设宜荆荆都市圈,荆州、荆门就成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成员。将宜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拓展为宜荆荆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为湖北建设先行区提供支撑,成为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枢纽。
“黄金三角”携手升级
打造“枢纽上的都市圈”
记者:摊开地图,宜荆荆三城几乎呈等边三角形分布,相互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非常有利于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和“日常都市圈”。这样等边布局的现代都市圈在全国亦很少见。应该说,这样的“黄金三角”结构,是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秦尊文:确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三地高新区、新区的先后建设和拓展,三地的相互距离越来越近,已经不足100公里,彼此间成就了互融互通,抱团共赢的双向奔赴。
宜昌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公路运输枢纽,“两纵两横六方向”的铁路枢纽格局初现雏形,“十线三环”高速路网加快建设,三峡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荆州是长江中下游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沪蓉铁路横穿东西,浩吉铁路贯通南北。荆门是华中重要的货运物流枢纽,浩吉、焦柳等铁路在此交汇,二广、随岳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三地目前已实现高速公路1小时通达,城际轨道联通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为都市圈的往来交流拉近了空间距离。
目前,三地基本形成高速公路、国道、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相衔接的现代交通体系。宜荆荆正在致力于打造“枢纽上的都市圈”。
“三边形差异化”廊道
产业通链互补共融
记者:《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定位宜荆荆都市圈发展时提出,要以三角绿心为核心,推动宜荆荆三边形差异化的廊道发展。这份三边形“差异化”廊道,也是宜荆荆都市圈的一大特色。
秦尊文:三角绿心,共同维护。
宜荆荆三地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自然人文资源、科教文化资源各具特色优势,是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矿产能源基地,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制造业体系。
农业方面,荆州、荆门粮棉油产业发达,宜昌特色种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互补性强。
工业方面,宜昌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等为特色,荆门以石油、医药、化工为特色,荆州以机电、纺织为特色,既相互联系又错位发展。三地还可联合汽车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等。
服务业方面,三地同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在旅游客源上存在紧密的市场依附关系。
宜昌、荆州之间,可依托黄金水道,携手发展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两地还都是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各有特色,合作共赢。
作为都市圈支柱产业,绿色化工这几年在宜荆荆的发展尤其可圈可点。依托成熟的化工产业,宜荆荆竞相切换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新赛道。新能源新材料,也成为宜荆荆跨越万亿,携手转型的共同亮色。
新晋“万亿级都市圈”
发展均衡更易形成合力
记者:2022年,宜荆荆经济总量跨越万亿,达10712.26亿元。宜荆荆都市圈也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沿江组团,推动城市级组团和特色组团串珠式布局。
秦尊文:宜荆荆三个城市发展相对比较均衡,这在中部地区比较少见。这样的都市圈,更容易形成发展合力。
从2022年三地GDP来看,宜昌达到5502.69亿,加速迈向6000亿;荆州突破3000亿,填补全省“3000亿层级”市州空白;荆门也达到了2280亿元。
从人口来看,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宜昌常住人口401.7万人,荆州常住人口523.1万人,荆门常住人口259.6万人,合计超千万人。
千万级人口,万亿级经济体量,意味着什么?这充分说明,宜荆荆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口、经济活力,前景可期。宜荆荆都市圈,很有希望成为全省继武汉都市圈之后的第二个经济增长极。
从优化沿江组团、推动城市级组团和特色组团串珠式布局来看,宜昌走在前列。这些年,宜昌的跨江发展成效显著,推动重点地区的组团发展。去年,当阳、枝江、松滋、东宝和宜都五地联合发出区域发展合作倡议书,这也是宜荆荆都市圈城市组团和特色组团发展的成功尝试。
让都市圈成为“超大公园”
打造绿色发展典范
记者: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是湖北的政治责任,目前宜昌也正在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规划纲要》明确,宜荆荆都市圈要推动山水城田有机共生、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实现这个“有机共生”,您觉得都市圈以及宜昌应该如何作为?
秦尊文:自古以来,治荆楚必先治水。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让宜荆荆都市圈成为绿色发展典范。
宜昌是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荆州是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荆门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可以说,在绿色发展方面,三地都卓有成效,在“保护一江清水东流,一库清水北送”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尤其是宜昌,这些年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扛起“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使命担当。
我注意到,宜昌提出建设公园城市,这正是山水城田有机共生的美好形态。其实,宜荆荆都市圈也可以作为超大公园城市建设,让都市圈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成为都市圈绿色发展的典范。
对标全国发达型都市圈
实现绿色崛起
记者:放眼全国,广佛肇、深莞惠、苏锡常、长株潭等发达型都市圈,地理边界几近消失,产业协同发展,人口频繁流动。相比之下,宜荆荆都市圈目前应该尚属起步阶段。要真正实现“1+1+1>3”,宜荆荆如何进一步加速提升能级,加快打造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秦尊文:的确,当下都市圈发展正风起云涌。都市圈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是国家落实区域发展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规划纲要》提出,以理想空间结构为引领,守护“四屏一山、三江一平原”的自然生态格局。这其中,三江一平原(长江、汉江、清江,江汉平原),在宜荆荆都市圈范围内全部涵盖。宜荆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从未来发展来看,我认为三地还应紧紧抓住新产业机遇,着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宜昌本来就是世界水电之都,氢能、储能发电等新能源同样潜力可挖。
《规划纲要》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行动纲领。三地应以落实《规划纲要》为抓手,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比如磷石膏的综合利用,通过清洁生产,能源控制,节能减排这些刚性约束,推进新型工业化。
还有荆州的纺织工业,目前都统一入驻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集中治污,达标排放。
宜荆荆都市圈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一定是绿色增长极。都市圈的崛起,也一定是绿色崛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