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宜昌东站到荆州火车站,乘坐动车30分钟就可以到达。这段路,很多在宜昌工作的荆州人走过无数遍,每个工作日,他们向着朝阳出发,伴着夕阳回家,飞驰在广袤江汉平原的银白色“蛟龙”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日益健全的客运网络和私家车的普及,让荆门和宜昌之间如同住在一座城市内一样方便,“白天在荆门上班,晚上在宜昌品茶”,已成为不少人现实的选择。星罗密布的航空网络,也让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后,以都市圈建设为代表的区域化协同发展正在加速推进。如今,一体化融合发展,都市圈内城市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民工作生活半径更加便捷地向外拓展。
城市群跃升都市圈
谈到现在的都市圈,就不得不说早期的城市群。
以前,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各自都犹如一座孤岛,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发展。这导致城市之间的货物、资金、人口等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障碍。这也导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省仅有武汉一个特大型城市,一个“老大哥”,身边围绕着的全部是一群“小不点”。这种现象不仅只在湖北出现,在全国也比比皆是。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湖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打破过去区域间的行政藩篱,以促进整个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规划把原来的宜荆荆城市群扩大为宜荆荆恩城市群,恩施州的加入,使得鄂西南地区各个地级城市也全部归位。记者记得,当年,“宜荆荆恩”城市群内,一张文旅惠民卡,将四地一碗平静的旅游资源搅得风生水起。一条条断头路的打通,让宜荆荆恩城市群之间的路不再难走。城市与城市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要素流通更加顺畅。
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加快建设以宜昌为中心的“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号角的吹响,全省经济发展呈现“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局面。数据显示,2022年,宜荆荆都市圈提出之年便迎来发展硕果,其经济总量首次跨越万亿,达10712.26亿元,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
2023年,将是宜荆荆都市圈建设的关键一年,据此,湖北也提出更高使命和要求:对内,宜荆荆都市圈以成为湖北鄂西地区的一个重要发展极为目标;放大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宜荆荆都市圈要成为中三角西翼重要的经济体。
之前是“城市群”,现在升级为“都市圈”,二者究竟有何关联?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笃勤认为,两者相同之处都是相邻或相近的若干城市的集合体。而“城市群”可以理解为是一群城市的分散化集合,而“都市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集合而成的都市区或都会区。从历史脉络看,“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的关联度不一定很强,而“都市圈”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社会关联度。在市场化背景下,“城市群”内部突破行政藩篱、导入市场化机制的动能明显弱于“都市圈”。由较紧密的“都市圈”先行推进市场化融合发展,再导向较松散的“城市群”的市场化成长,这显然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
宜昌如何担当龙头角色
都市圈的出现,对圈内城市的发展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共同发展,一体化发展,要素布局,使得都市圈经济整体向上发展。因此,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会上,宜昌被委以重任:作为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城市,要承担带动周边荆州、荆门城市发展的重任。
“被定义为核心城市,是对宜昌实力的认可,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宜昌该如何借助现实市场地位和影响力的排行榜,担当起“龙头”责任呢?都市圈政府部门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为了都市圈之间更好沟通,由宜昌市发改委牵头,成立了“宜荆荆都市圈”联络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了宜荆荆都市圈发展座谈会、宜荆荆都市圈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分享会等活动和会议,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就宜荆荆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组织了公开招标。
强产兴城,交通先行。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胡朝晖认为,建设都市圈,作为重要因素的交通通勤圈必不可少。而历经“十三五”建设,宜昌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已经初步形成,立体综合型交通枢纽格局初步显现:湖北最繁忙的汉宜铁路,让宜昌、荆州联系更加紧密、人流更加密集;以货运为担当的焦柳铁路,将宜昌、荆门串联成珠;同饮一江水的荆州、宜昌,借助天然的长江航运能力,强化铁水公联运优势,打破货运通道瓶颈;星罗密布的航空网络,让宜昌再次成为宜荆荆城市圈的中心……
宜昌,成为荆州、荆门公转铁、水转铁新通道。
陆江空交通对接方面是宜昌独特优势。宜昌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推进沿江、宜兴高铁通道建设,推动宜荆荆城市圈港口集群,以及四通八达的陆路枢纽中心和航空网络的建设,与圈内兄弟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过去人们将宜昌定位为旅游城市,宜昌应当将旅游和商务充分结合起来,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通过商务撬动产业发展。”宜昌顺达旅行社总经理朱光英认为,除交通优势外,宜昌还可在旅游、水电等方面多作文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把荆州、荆门和恩施一起拉进来,一起把蛋糕做大,真正发挥引领作用。
牵手都市圈共同发展
有优势就有劣势。
宜昌市相关部门目前都清晰地认识到:在此之前,圈内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荆州、荆门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看,与武汉之间联系频率要大于与宜昌的联系频率。圈内无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覆盖,远安、秭归等县市无铁路通达,荆门无动车通达。荆江航段航运能力和三峡翻坝效率不足,区域货运通道瓶颈等劣势也较为明显。
作为“领头羊”的宜昌,与周边同级别城市相比,最大劣势是经济、人口和用地规模的优势不太明显,极核引领作用不强,总人口规模偏小。长江穿城而过,但宜昌在滨江资源利用方面并不是很充分。交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宜昌63公里的滨江岸线,利用率仅三分之一。
今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继续推进宜荆荆都市圈建设,加快打造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期待“黄金三角”的宜荆荆都市圈下一步在规划同编、产业同链、交通同网、科技同兴、环境同治、服务同享等方面取得更多新进展,加速提升能级,实现“1+1+1>3”的效果。
今年以来,宜荆荆都市圈内的发改、自然资源部门加快了《宜荆荆都市圈五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其中,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宜昌的优势和劣势,分别针对圈内总体空间格局、城镇协同、综合交通枢纽等方面进行了总体布局。宜荆荆都市群组织召开了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联席会……
“区域协调发展,并非要求‘十个指头一样长’,而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路子。”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编制《规划》中,将会扬长避短,通盘考虑各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人员分布等特征,重点打造“一核、两组、多点”的总体空间布局。
在交通领域建设方面,将以构建“外联内延、区域一体”的交通设施网络为目标,促进城市圈联动发展,助推宜昌、荆州、荆门三市一体化发展。期间,将继续推进沿江、南北向客货通道建设提升;空铁结合,打造“一主两辅”枢纽客运网络;构建“一横三纵”的高铁网络,促进区域全面迈入“350公里/小时”的高铁时代;开通城际线,实现省内2小时到达区域1小时到达等。
“具有活力的都市圈,不仅要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把各个城市连接起来,还需要文化渊源相同、地理环境相近,最重要的是还需要产业互补协同发展,最终才能让都市圈实现共赢、多赢。”张笃勤表示。
记者手记
抱团发展,期待更大突破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以前的宜荆荆恩城市群,已升级为宜荆荆都市圈。从群到圈,城市融合态势越发明显。
曾经一个城市仅靠聚焦主业就能一枝独秀,但在未来,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在区域的整体能级。
宜荆荆都市圈深意或正在于此。近年来,宜昌、荆州、荆门在诸多方面的距离都在加速拉近,彼此展现出了更强烈的抱团发展意愿和更高效的合作行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圈则需要拿出更多作为,实现更大突破,区域发展相向而行,产业形成合力,携手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就指日可期。
(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谭廷)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