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乡土特色、田园韵味取代“洋、丑、怪”——远安农村房屋不再“千户一面”
湖北日报 2023-03-09 08:32:37

“坡顶林、坡上居、坡下田、坡谷溪”——依山就势而建的双泉小区。(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丹 丽君 可依

3月2日,远安县鸣凤镇双泉村,广袤的油菜花田,宛如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

走进双泉小区,黄色独栋小楼错落有致,横梁、露台、文化石,从屋顶铺陈而下。路牌、门庭、街巷里坊颇为讲究,不少院落都配有绿意盎然的“微菜园”。

一条乡间小路直通村庄,远处是朦胧的青山,小溪从门前流过。

“这是农民的房屋?!”游客入住民宿时,无不惊叹。

过去,因缺乏规划和设计指引,农村房屋多只为遮风蔽雨、居有其所。建造随意,审美贫乏,农房普遍“洋、丑、怪”,甚至“丑得千篇一律”。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也需要提升居住品质,改变乡村风貌,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式田园牧歌。

2018年起,远安联合相关规划设计研究院,系统梳理乡村近10年来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村庄功能上的变化,对农房风貌进行管控。

2022年,远安入选住建部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全国试点县。

二十二种户型供村民挑选

“住进新楼,亲戚来都说像别墅,那可比从前舒服多了!”细数新房子带来的新变化,双泉小区居民徐建红心中充满喜悦,新房户型布局好、面积够用,与原来混凝土式盒子房大不相同,家里6间房,闲置下来可以发展民宿,一楼客厅还能改成商铺。

徐建红原来住在南门村,原住址因征地占用,迁至双泉小区,2019年在分配的宅基地上重新建房。“我们不懂建造,从政府推荐的设计方案中选择最普遍的一个小三层户型,承包给工程队。”

一年后,房屋建好,成效超出徐建红预期:屋面小青瓦,丹霞红琉璃,与周边丹霞地貌相协调;暖木色调门窗、栏杆等构件还原山区乡土韵味。乔迁当天,徐建红在亲戚面前挣足面子。

双泉小区占地18万平方米,共有272户居民,主要安置双泉村、双利村、南门村、汪家村搬迁居民,房屋由村民自主还建。

远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汪建华说,长期以来,农户自建房缺少专业设计施工和风貌管控,千村一面、千户一面,丢掉了田园韵味。为避免农房建设“跟着感觉走”,《远安特色农房建设户型推广图集》出炉,以远安传统民房的“双坡两顶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为主要风格,提供22种户型选择,向全县农民宣传推广。

户型设计上,农具间、储物间、露台、老人房、烤火房等一应俱全,还能满足商铺、工作坊等需求。与此同时,对农房选址,严格控制沿街连排布局,按照场地高差变化,分街巷建设,让建筑排布错落有致,力求呈现韵味悠长的村落形态。

双泉小区特色农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摄)

“掌作工匠”负责施工

有了规划,如何解决建房过程中随意改建的问题?远安推出“掌作工匠”。

3月2日一大早,靳波开上皮卡前往工地监工。今年是靳波成为“掌作工匠”的第2年。“掌作”,为远安方言,意为掌控作业,牵头负责,全县一共20名持证“掌作工匠”。

2021年,在远安县首批掌作工匠选拔中,他从1179名工匠中脱颖而出,经过培训考试后,获得证书。“这相当于一个‘许可证’,任何农房建设工程,需指定有‘掌作工匠’的施工团队。”远安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证农房按规划施工,远安推出《远安县农房建设十条规定》,对村民新建农房的建设程序、规划选址、 建筑风貌与质量安全等方面,提出管控要求,其中规定“建房必须由参加过工匠培训且取得证书的工匠建造或指导”。

农村施工队伍大多来自本地,能按照图纸规划施工的并不多,这时就需要掌作工匠带头指导。自从成为“掌作工匠”后,找靳波建房的人明显增多,久而久之,他也拥有自己的施工队。双泉小区里,许多与山水相映成趣的露台、挺翘屋脊、双坡屋面都是出自他手。

按照规定,获评“掌作工匠”可优先以总包方式承接县内农房建设项目,也可参与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但也意味着终身责任制。”靳波曾遇到因施工人员疏忽,楼梯最终建设与规划设计不符的问题,验收无法通过,重新改建人工和材料成本都由施工队承担。自此,不管是施工还是监工,放线丈量、基础施工、主体结构、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他必定到场。

如今,靳波收了几个徒弟,还成为“讲师”参与县内新一波乡村工匠培训。该县争取在2025年以前达到“一村一匠”水平,即每一至两个行政村拥有一名“掌作工匠”。

“拼单式”集中采购物美价廉

双泉小区三巷,村民胡斌自建房即将封顶。清理墙面、洒水润湿,蘸上灰浆,工匠们正在为特色屋脊筑形。

特色屋脊延续远安特色农房乡土气,让房屋更精致。此前,任凭干部磨破嘴,村民也不愿意照图施工。

“因屋脊需用现浇结构,造价过高,遭到农户反对。”双泉村党支部书记曾小波说,不仅如此,外墙漆、外墙装饰文化石设计推广,也曾因成本问题遭受阻碍。

特色农房建设既要符合审美需要也要兼顾实用性,如何控制成本,是推动按规建房的关键一环。为不让农民花冤枉钱,鸣凤镇政府组织双泉村、双利村、南门村、汪家村村委会,每村推举两名懂建筑、装修农户,与政府工作人员组成13人的采购小组,对农房建筑材料外墙装饰的外墙漆、文化石、门窗等进行统一采购,节约投资。

“先集中谈判,确定型号,再分别报价,价优者得。”对于第一次谈判,采购小组成员徐建红记忆犹新。小组13人分头在县城各建材经销店中筛选出来自宜昌、孝感及本县的3家供货商,在镇政府会议室,进行首次公开竞标。

外墙文化石,三家供应商初始报价均为每平方米125元左右。大家反复协商核算,再请供应商分开报价,最终以每平方米100元的单价敲定最终供应商,整屋文化石节约成本超2000元。同样的方式,采购小组,将屋脊建材改为选用水泥预制,节约费用5000元,外墙漆、砖瓦、门窗也纷纷“降价”,这使得“双顶双坡四出檐,脊翘梁挑本土色”的远安现代农房风格得以实现。这种“拼单式”集中采购,已为每位建房户节约成本近3万元。

突出“原山原水原村落”特色

五峰修复百溪河土家族古民居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坡村百溪河片区农房。(五峰县委宣传部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胡鹏 万家伟

“咚咚咚……咚咚咚……”3月5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坡村四组百溪河片区,一阵敲击声打破清晨的寂静,木匠师傅陈道严正在加固一栋老式民居的房梁。

从五峰县城向西南前行约100公里,便来到长坡村百溪河。漫步河畔,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民居小院,一处处历史悠久的祠堂、石桥,与峡谷间的高山流水融合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今年60岁的叶永安十分了解百溪河的古民居院落。跋山涉水,穿堂入巷,古建民居的历史及其背后的兴衰故事,叶永安娓娓道来。

“百溪河的老房子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老一辈为躲避战乱,经过数月长途跋涉,才在深山里找到这块净土。”叶永安介绍,当时共有丁、陈、卢、康、周五大姓氏迁居落户,一时间人丁兴旺,热闹非凡。

沿河畔前行,一座天井式合院的土家族民居映入眼帘。“这是有名的卢家老院。”叶永安介绍,卢家老院为瓦面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木制榫卯搭建而成,大刀挑、月梁、脊饰等一应俱全,屋顶则采用传统青瓦屋面,整体形象简洁而又不失精美,“若是从空中俯瞰卢家老院,它就宛如一枚掉落在山野之中的铜钱。”

据了解,长坡村百溪河片区古民居建筑群组合方式丰富多样,多采用“一字屋”“钥匙头”“三合水”“四合水”的排列组合,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成为潜藏在深山中的独特风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随着物质生活改善,村民拆旧建新,再加上年久失修,百溪河古民居院落损毁不少。五峰县委、县政府围绕“原山、原水、原村落”的目标定位,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挖掘百溪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时至今日,百溪河留有20余处古民居院落,其建筑装饰内容丰富、构件多样,门窗、上梁、木雕等细节依然生动,依稀可窥其昔日的精美。

“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财富。”长坡村党支部书记黄先凯说,除各式古民居院落外,村里还有杨泗将军庙、骡马站(遗址)、长丰石拱桥等文物、古建散落村中,古民居、古文物搭配秀美的自然风光,奠定百溪河旅游发展的基础。

2019年10月,百溪河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一个“区域内生态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土家文化富集”的“原山原水原村落”土家民族聚居地正在大山深处蓬勃生长,熠熠生辉。

延续峡江传统风格——夷陵三斗坪兴建特色民宿群

3月2日,夷陵区三斗坪镇新建的文化旅游区项目初见雏形,建筑工人正在进行收尾施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岳黎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袁平 岳黎 周娣

3月2日中午,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旅游码头,一艘豪华游轮缓缓靠岸,1000余名游客在游览“两坝一峡”后,从这里上岸。

“原来峡江风情是这样,百闻不如一见。”游船刚一靠岸,宁静的小镇瞬间就变得人声鼎沸,不少游客发出惊叹。

一排青砖黛瓦民居与青山交相辉映,马头墙、花格窗再现峡江风情;古树古桥等历史遗存,纤夫石、台阶等老物件,诉说着乡愁的绵延。游客忙着沉浸式打卡,村民则忙着接待远方的客人。

三斗坪镇处于西陵峡口,过去是进川的必经之路,纤夫、商贾、远行的游人在这里落脚,民居背靠青山,面临长江,翘脊防风、马头墙防火,与自然有机结合,形成独有的风格。

“这里是‘两坝一峡’游和三峡大坝升船机的终点港,但一直以来沿线的村民靠码头谋生,没能把游客留下来。”三斗坪镇党委书记王涛说,三峡大坝落成后“旅游红利”效益越发明显,该镇日均接待游客量达1.2万人次。不过,游客只停留在赏美景尝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的阶段。

2008年,为打造旅游名镇,该镇改造民房156栋,总建筑面积 49624平方米。“主要延续峡江地区传统风格,结合徽派建筑改造。”三斗坪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所所长望毅介绍,镇里先后去江西、江苏、安徽等地学习,最终决定采用砖、木、青瓦为主,挑檐采用色彩纯正的小青瓦,局部用砖雕门罩、木雕窗棂等装饰,延续保护建筑黄陵庙的建筑风格,形成独有的风采。

“改造后,不仅好看,还将提升小镇的档次。”说起外墙改造,黄陵庙村村民张昌富说,政府出钱改外墙,居民积极参与。如今,外墙风格统一,旅游生意也有了盼头。

一家门头为“驿食客栈”的民宿前梅花开得正艳,女主人雷金玲正在厨房忙碌。“现在旺季游客多,一个月有2万元左右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她欣喜地说。

在三峡大坝和特色民居的“加持”下,三斗坪镇跻身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湖北旅游名镇,大的旅游项目也接连落地。鸟瞰全镇,一排青砖灰瓦的古色古香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

王涛介绍,这是三峡渔寨文化旅游区项目,建筑风貌与黄陵庙建筑风格相一致,同时融入夷陵地区地域建筑风格要素,如穿斗式木构,局部吊脚的山地建筑特征。该项目投资5000万元,立足打造独具峡江特色的“三峡老街”,由15栋3层小楼组成,即将竣工验收;投用后,可以满足全国的小型团队或零散的游客食宿、购物需求,为“千万人次旅游、百万人次旅宿”打下基础,届时峡江边的民宿群将闪耀亮相。

近水离“尘”不离城——

点军牛扎坪民居成“网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熊向华

三四株早樱正艳,黄虎臣的家距离樱树不远。

3月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葛洲坝坝上第一村——宜昌市点军区点军街道牛扎坪村,前往七组,寻访黄虎臣家的民宿。

采访车蜿蜒上山,半路上,置身一制高点,宜昌城区概貌尽收眼底。黄虎臣说,天晴时,还可见长江上四桥(至喜长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同框的美丽风景。

穿过一道青砖大门,踏上一条石径小路,一栋三层楼的民居扑面而来。房屋外立面呈棕褐色,拱门造型,木柱石墩,小桥流水,平添乡村野趣,尽显民居颜值。一楼是餐饮区,二楼三楼住宿。拾级而上,客房呈标间设计,两床并立,白单白被,干净舒适。

牛扎坪村地处城郊,距离宜昌城区不足半小时车程。“两架山,一家人,离‘尘’不离城。”黄虎臣寥寥几句,勾勒出老屋的地理优势,也道出当初民居改民宿的初衷。

2019年以前,黄虎臣是宜昌城区一家知名旅行社负责人,在外省多地开有分点。当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姜少华邀请下,村乡贤之一的黄虎臣回乡投资。彼时,牛扎坪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游客纷至沓来。

黄虎臣看到商机,投资400余万元,将家里三层小楼改造民宿;流转60余亩土地,种上桃、李、橘、樱等树木,春季有花,四季有果;修通1.2公里山上健身步道,可远眺5A景区三峡人家、近看一江碧水向东流。

风景优美、静谧宜人,“近水楼台”成最大卖点。民宿开张不久,黄虎臣家就迎来一拨又一拨写生、散心、采风的旅游团队,一天人数最多时达上百人。“家里没有菜单,客人看菜点菜。”黄虎臣带着游客到菜园体验摘菜乐趣,品尝地道农家菜。游客们乐在其中。

未曾想,疫情来袭,旅游业迎来寒冬。“原本只打算将民宿当副业做做,没想到,副业变主业。”身在旅游一线的黄虎臣切身感受到,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旅行社门可罗雀,业务量急剧下降,民宿的生意也受到不小影响。

不过,三年来,黄虎臣也没闲着,对民宿提档升级、增加旅游设施,焕然一新的民宿重新开门迎客。

最近,包船、专列等到宜昌的旅游团队络绎不绝,黄虎臣陆续接到新订单。“今年宜昌还将举行第十六届省运会,又将带来一波新的旅游行情。”黄虎臣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赵琳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