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枝江永收垸村:鱼耕体验园攒人气
湖北日报 2023-02-24 17:08:07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毛晓娜 刘蕾

318国道被誉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一头扎进枝江,鱼米之乡的江南风韵日渐浓郁。

金湖,是这条景观大道上不得不提的美丽湖泊。近年来,随着金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数不清的水鸟视之如家,络绎不绝的游客如约而至。

这可急坏了一路之隔的马家店街道永收垸村,客人游过金湖就转场,吃住都不在村里,咋留住他们?

在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中,永收垸村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因地制宜建设鱼耕文化体验园,配套项目,集攒人气。

这个春天,永收垸村人大声地喊出:金湖的游客,请你留下来!

“看到游客路过,心里直痒痒”

驱车从318国道拐进一条桃花大道,不多远,就来到永收垸村。

“早上鱼出到汉口,响午种地两不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句顺口溜,人们至今熟练背诵。靠水产养殖,村里有了第一批万元户。

如今,在这片水乡土地上,住着648户2207人,基本是一户一口塘,养殖面积1500余亩,种植面积2600余亩。

近年来,枝江金湖治理成效显现,蓝天、绿岸、净水,永收垸村人生活在如画的风景里,幸福指数别提多高。

每逢周末、节假日,到金湖观光的游客成群结队,高峰时,游客人数超万人。可是,村里没有餐馆,游客吃饭要到2公里外的江口社区。

“我们做的饭也不差呀!”村民高凤芹家住四组,距离金湖不远,“看到游客路过,心里直痒痒,但留不住啊!”

村里也看到商机。去年,永收垸村党支部书记杨令组织村民代表坐在一起,商量村里发展,倾听群众意见。不少村民建议开农家乐、办民宿。

“一个村得有自己的特点,才吸引回头客”“鱼耕文化是我们的硬核实力”“我家的仓库闲着没用,可以改造下,派上用场”……

村民纷纷提建议,贡献金点子。几经讨论,最终,大伙一致同意建设永收垸村渔耕文化体验园。

渔耕文化体验园见雏形

泥黄外墙、棕色屋顶,古色古香。走进占地500平方米的渔耕文化展厅,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渔具、摆件静静伫立,仿佛时间倒流。

村党支部书记杨令介绍,村里向上级部门申请42万元建设资金,展示实物全部来自村民无偿捐赠。

进门的一座春台夺人眼球,大红颜色,雕花造型,充满历史沧桑感,一旁的捐赠人写着“谭克海”。“老人把结婚的家具都捐出来了。”杨令补充道。

村里土地紧张,村民常把水塘边的田埂开垦出来种菜。听说建设展厅要占地,村民汪进东、柏远金二话没说,让自家的菜园地,不要一分钱补偿。

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强了。村里房前屋后环境治理、栽花种草美化环境,村民高凤芹总是第一个报名。遇到有村民家环境卫生差,她还会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直到对方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据介绍,永收垸村渔耕文化体验园规划占地面积1500亩,目前正在逐渐完善中。杨令说,该体验园将形成以农家乐、农(渔)耕具展示、捕捞体验、采摘、餐饮娱乐、网红打卡等形式,以农户的住房、庭院和承包地作为营业场所。

村里将组织群众参与共享农(渔)庄、共享菜(果)园、休闲采摘等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享乡村美景,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野生活。

该村还计划发展电商产业,整合村农产品资源,把手工鱼糕、鱼丸、鱼干、米酒、腌制品等特色农产品搬上互联网,延伸产品供应链,促进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责任编辑:龚雪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