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2月3日,湖北孝感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变电二次检修一班班长王晓新在实训室开展二次电缆标准化制作培训,他一步步详细示范电缆头制作、布线剥线、接线施工等步骤,指出班组成员工艺不达标的细节,梳理整合编入实操指导手册。
自1992年参加工作至今,王晓新深耕继电保护专业30年,从事变电站二次系统检修、技改、扩建等工作,是孝感电网“神经系统”的“急诊专家”,荣获孝感供电公司首席继电保护工、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十佳班组长等荣誉称号,带领班组获得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省公司十佳班组等荣誉称号。
将1000余张专业图纸铭记于心
1992年,王晓新入职孝感地区电力局变电分局继电保护班。上班第一天,他就被安排查找二次回路故障点。
继电保护装置类型多、回路复杂,师傅向他举了个例子:“一个110千伏变电站有上千根电缆,每根电缆平均有7根电缆芯,算起来就是接近一万条二次回路,这些都是我们继保的工作范围。”
面对各式各样的设备和模糊不清的图纸,他一项项调试,完成任务时早已天黑。他虽然是当天唯一一个完成任务的新员工,却很不满足:“为什么师傅半小时就能查出故障点,而我却用了4个小时?”
为了快速提升业务水平,他每天对着图纸研究,追着师傅请教。一年的时间,他记住了1000余张专业图纸、600多套设备信息,能在十几座变电站、上千台设备中快速发现故障点,被同事们称为“继保活图册”。
1998年,王晓新成为同届员工中第一个工作负责人。迎峰度夏期间,他在继电保护巡检工作中突然发现10千伏重要用户间隔控制回路断线,线路失去保护运行。王晓新凭借脑海中丰富的专业图纸储备,一条条回路逐级检查,迅速定位故障点,仅用20分钟问题便得以解决。
在一片片荒野中迈出第一步
2008年,孝感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正处于从电磁型保护向微机型保护、智能型保护装置更新换代的大变革时代,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全面展开。
220千伏红石坡变电站综合改造工程是变电检修工区承接的第一批综自改造工程,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
为抓紧时间学习新知识,王晓新背着锅碗瓢盆就去了变电站,吃住都在现场。白天完成工作任务,晚上挑灯夜战——苦读书籍、钻研原理、绘制图纸,直到彻底弄明白。
“没有先例,那就把我们的工程做成示例!”王晓新迅速组织团队攻关技术难题,耗时3个月从施工方案设计、现场施工、调试、验收到最终成功送电。
有了这次成功的专业经验,王晓新带领团队又顺利完成了220千伏彭湾变电站、220千伏汈东变电站综自改造工程,创下了孝感电网综自改造工程先例。
在高质量完成综自改造工程的同时,王晓新将思考实践汇集成著,他主持编写《“一中心四管控”提升变电站几种检修改造工作成效》等典型经验,参与《220kV熊家嘴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规程、规范编写工作,并发表《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继电保护发展方向思考研究》《通信中断处理技术分析》等多篇技术论文,为孝感电网发展转型打下扎实的基础。
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让王晓新脱颖而出。他先后担任继电保护专责、生产技术室主任、变电二次检修一班班长。
成为火源点燃每一支火把
滴水难成海、独木不成林,王晓新深知推动二次领域的进步,自己不仅要当好“尖兵”,还要做好“教员”,人才梯队构建好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才更有保障。
2019年,他建立继电保护实训室,训练班员装置调试、回路摸排、事故处理能力,每周组织“继保夜校”技术交流活动,梳理现场工作中的“疑难杂症”。
在技术交流中,王晓新的几个徒弟发现智能变电站控制柜经常出现温度异常告警,他们想研制一种柜内温度自动调节装置。王晓新得知此事,经常利用挤出来的空闲时间和他们一起讨论、试验,在一次次的试错与打磨中,“新想法”得以落地。
2021年,他们研制出智能变电站数控系统,彻底解决了孝感辖区内43座智能变电站控制柜内温度异常问题,该技术获评“2021年度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022年孝感市“工友杯”职工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
工作之余,王晓新经常找班员聊天,帮助年轻员工规划成长路线,引导技术骨干琢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撰写技术论文。在这位“身经百战”老师傅的精心培养下,班里3名员工被评为劳模、工匠,5名员工通过高级工程师认证,6名员工获得技师证书,2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
“看到一个个年轻人不断成长起来,我感到特别欣慰!现在走到哪里都有人叫我一声‘师傅’,这样的感觉真好!”王晓新说。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张茜 夏雨)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