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鲁黎 康茜
你家腊鱼腊肉是不是早腌上了,年夜饭会上一条鱼吗?
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素有“鱼米之乡”“千湖之省”的美名,历史上,楚地先民早就有“饭稻羹鱼”的传统,在考古出土实物中多有体现。除了湖北省博物馆那条火遍全网的干煸鱼,我省博物馆还馆藏多件“鱼文物”。
春节来临之际,特搜集楚地那些宝藏“鱼”,祝大家年年有余。
战国 干鳊鱼(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摄)
楚地“鱼多多”:干煸鱼、鲤鱼、鲫鱼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一条躺了2000多年的干煸鱼意外走往网络,被网友戏称为“咸鱼翻身”。
春节期间,大家在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还能看到这条干煸鱼。它与楚墓出土的花椒、姜、板栗等植物残骸一道,共同反映楚人的饮食文化。这件“鱼文物”因十分接地气,吸引众多参观者拍照、分享朋友圈。
战国 鲤鱼 (荆州博物馆藏)
战国 铜炉盘(湖北省博物馆藏)
其实,在楚墓中还发现了多条“鱼”,荆州夏家台楚墓就出土15条完整鲤鱼,每条重约250克。
同属楚地的曾侯乙墓,出土有一套漆木酒具,分为六格,盛放着漆木罐、漆耳杯、漆方盒、木勺等,残存着鲫鱼、鸡骨。不禁令人遐想,鲫鱼在当时或为下酒菜。
烹饪方式丰富:腌制、熏制、煎烤
楚地盛产鱼,古代先民又是怎么食用这些鱼的呢?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那条干煸鱼,当年出土时检测出盐的成分,推断其为腌制后下葬。
夏家台楚墓出土的鲤鱼,经检测,鱼鳞表面附着有碳分子,表明是经过了熏制加工,出土时仍罕见地保存有一部分蛋白质。
鼎鼎大名的曾侯乙墓,除了出土编钟、尊盘、九鼎八簋等青铜重器,还出土不少得以窥见古人生活细部的文物。一套铜炉盘,盘底有烟炱(即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痕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煎烤食物的青铜炊具,出土时炉内存有木炭,盘内存有鲫鱼鱼骨。可见,烤鱼的烹饪方法,在楚地流传已久。
南朝 剖鱼俑 (湖北省博物馆藏)
楚地“鱼文化”源远流长
“‘鱼文化’在荆楚大地源远流长,目前可见的考古实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硕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北先民就以捕鱼、打猎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在湖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大量鱼类骨骼遗存。巴东曾发现一枚青鱼牙齿,根据其大小推测,这条青鱼活体或可长达2米左右。这些遗址还出土各种用于渔猎和采集的生产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石球、网坠等。
“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到了战国时期,地处水乡泽国的楚国,渔业较为发达。鱼因味道鲜美,当时常用作饮酒时所配菜肴,以招待宾客。《国语·楚语下》记载了楚大夫观射父讲祭祀的等级:“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可见,当时士一级的贵族吃鱼,普通百姓则用鱼来祭祀祖先。“在楚墓中多发现鱼,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张硕说。
汉 三鱼纹漆耳杯(荆州博物馆藏)
“鱼文化”在楚地后世出土文物中也多有体现。湖北省博物馆馆藏多件三国至隋唐时期的陶瓷俑,这些陶瓷俑刻划精细,极富生活情趣,是当时社会百态的真实反映。武昌钵盂山出土的一件南朝剖鱼俑,一人将鱼置于案上,正专心剖鱼。可见,鱼在当时已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南朝 剖鱼俑 (湖北省博物馆藏)
荆州博物馆馆藏一件汉代三鱼纹漆耳杯,是盛酒的器皿。内底正中为四叶纹,三条大鲤鱼环游于四叶纹周围,鱼嘴边绘草叶纹,似为鱼吐出的气泡,“鱼文化”特色浓郁。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