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美丽乡村杨家埫的蝶变之路
湖北日报 2023-01-05 15:58:43

走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的杨家埫村,冬日暖阳照射下,一幢幢的岩板房排列有致,一户户的岩板、实木篱笆各具特色。经过美丽乡村打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曾经举办过大型文艺活动的文化广场,如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网红打卡地”;文化广场背后的参天古栎,成了杨家埫村的特色标志;独具特色的乡愁驿站,为我们留住太多乡愁;甜心李、生态猪、农家乐,撑起了村里的合作社经济;村口小公园,让人们进入村里时感觉焕然一新;优雅平和的步道,乡间小路增设的会车道,使人们出行格外方便。

开篇布局有规划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杨家埫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1474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奖补资金300万元,县级财政奖补资金100万元,社会资本折合225万元,整合其他资金849万元。

项目建设前期,杨家埫村依托抗战红色遗址、土墙岩板屋群等特色资源优势,围绕凸显特色、完善设施、促进生产、靓化村容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形成了“一区两基三线四特五片”的《杨家埫村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确定了民族特色村寨核心区项目规划重点;围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完善步道设施;打造351景观轴线、村域游览环线、徒步休闲步道线;凸显特色四园建设(民宿园、美食园、千年白果园、湿地公园);串联鹰子洞景观片、朱家包花卉片、田园农耕特色文化片、卢家包采摘片、大明山综合度假片。

规划注重特色保护,坚持因地制宜。建设期间,省市县财政部门多次到村调研指导,当地政府、财政所全程参与,按照统一规划实施项目,使得文化保留、节点保质、功能保障,让项目资金释放最大化效益。

环境整治有成效

登上观景亭,宛若油画的景色尽收眼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使得当地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石板步道、庭院改造、景观标识牌、村口小公园,皆由本地材料“石、木、竹”建造而成,别具一格。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实施靓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77盏,新建会车道61个,庭院改造26户,民居改造7个,旅游公厕、乡村大舞台等配套设施齐全。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核心区打造,杨家埫村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26户村民灵活选用“石、木、竹”等材料,一户一方案进行修缮改造,房前屋后的园子田,用篱笆点缀,温馨雅致,达到一户一特色、一步一景色的效果。美化后的庭院,不仅极具观赏价值,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目前,已有5户发展了农家乐。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万人以上,助农增收40余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农户在庭院里种植各类有机蔬菜,养殖粮食猪、草山羊、走地鸡,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以奖代补”的方式既避免了大包大揽统一改造后千篇一律的问题,又达到了用少量的财政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效果,使得财政资金发挥了最大的效应,村民也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地面无垃圾,空中无乱线,沟渠无污水,整个村庄干净整洁,这是杨家埫村近几年的又一大变化。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杨家埫村多管齐下,开展环境整治,集中精力治理“五乱”(乱建、乱搭、乱放、乱采、乱接),村庄核心区管线下地,公共区域环境卫生由33个公益性岗位分块专门负责,村民房前屋后、四边(山、田、沟、路)按权属细化具体到户,明确专人督促管理,党员干部带头开展村庄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将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环境变好了,村民素养也高了,“垃圾入桶,废水入池”已成为潜意识的行动口令,“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日渐成为村民共识。

产业发展有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居于首位。杨家埫村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围绕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助农增收三大目标实施项目配套建设。完善卢家包综合采摘园公路700米、耕作通道400米、连接步道800米,极大方便了采摘园的日常管理;硬化竹林台公路400米,有效促进村集体猪场资产的盘活。

沿着700米的“致富路”走进卢家包采摘园,花果飘香,航拍全景,蜿蜒的水泥路、四通八达的耕作通道和连接步道与四周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家埫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引进贵州甜心李种苗,建成了140亩的卢家包采摘园,以五峰归一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中心,带动农户发展甜心李160亩,同时栽种了樱桃、猕猴桃等水果,形成了四季有果的采摘休闲观光基地。

该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抱团发展模式,村支部引领发展,合作社具体推动,农户积极参与,让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合作社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以带动农户、助村增收为首要目的,大力盘活了村内资产资源。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收入,真正实现了转“土”为“金”,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可以让产业发展更加有序合理,让部分闲置的集体土地得到利用,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农户因劳力不足而无力经营耕地的问题,避免了耕地撂荒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户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参与管理获得收入,也可以通过自行发展获得收益,合作社提供技术、保底收购等服务。今年甜心李上市后,每亩获得净收入2万元左右。

典型经验可推广

美丽乡村建得美不美、好不好、实不实,群众说了算。杨家埫村通过各类会议,最大程度吸纳了群众意见,最大限度解决了实际问题。会车道设计过小、古树广场绿化过乱问题,群众反馈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获得了群众满意。让群众干,项目建设中,村与施工方协商,吸纳了部分本地工匠参与务工,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保障了施工质量。厕所革命、庭院改造、房屋改造等奖补工程,撬动当地群众投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对后期维护的责任感。让群众乐,涉及群众的田、路、屋、挡建设,严格要求施工队文明施工,对农户另有施工需求的充分协商,留足施工空间,避免重复投资。受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影响,胡家屋场已自行投入6万元建设土家特色凉亭,村民胡长涛已投入20万元将原村小学改建为民宿客栈。

让古老的青石板在新时代散发光芒。只有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基因,才能让游子记住乡愁,才能让游客流连忘返。杨家埫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牢牢把握“青岩板”这一特色建筑文化主体,让古老的青岩板在新时代散发光芒。深挖青岩板历史,塑造特色文化。土墙岩板屋源于明初,兴于20世纪80年代,岩板由于原料丰富、实用美观,迅速取代茅草,成为鄂西南山区群众建房的重要材料。随着时代变迁,土墙岩板屋建筑群逐渐消亡,杨家埫土墙岩板屋已成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建筑群。突出青岩板元素,打造特色景观。杨家埫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围绕古树山庄岩板屋部落,加大特色民居改建力度,吸引政策聚集、资金聚集、活动聚集、人流聚集,让青岩板成为独具特色的名片,让岩板景观成为令人向往的必到之地。发挥青岩板作用,盘活特色产业链条。美丽乡村建设中,杨家埫村将岩板元素引入吃、住、行等多个方面,建设农户菜园岩板篱笆,铺设贯通民居岩板道路,建设土家特色岩板民宿,形成以岩板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推动经济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通讯员沈扶 彭绪章 朱明诗)

责任编辑:王馥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