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记者从荆门市水利和湖泊局了解到,该市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截至2021年度,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发展到192.43万亩,完成改革任务的57.3%,农田灌溉周期缩短,亩均成本下降4元,年均节水超30%。
按照荆门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荆门提出分四个阶段、三个批次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漳河水库三干渠灌区、京山市刘畈水库灌区、钟祥市石门水库灌区、东宝区仙居河水库灌区、掇刀区龙泉水库灌区、漳河新区刘院水库灌区、屈家岭管理区季河水库等7个灌区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率先取得经验、全面铺开。截至目前,该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已由7个先行区的66.3万亩发展到192.43万亩,实现了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省水。
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荆门各地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水价形成机制,水利、发改部门积极配合,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2020年全部完成水价测算及成本监审工作,2021年,完成24个一般中型灌区供水成本测算工作,其中21个进行成本监审,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探索实行分类水价;此外,荆门建立用水总量控制机制,对改革涉及的乡镇和灌区情况摸底,查清耕地作物面积、水利基础设施、水源状况等,根据耕地作物面积和灌溉定额,由各镇或灌区协会下达用水总量指标,落实水权。
让每一滴水都用得明明白白,荆门市统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移民后扶项目,加快灌区骨干工程、末级渠系配套工程、供水计量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夯实工程基础,特别是加强供水计量设施建设,支渠进口采用明渠流量计,田间斗口采用管道流量等精准计量设备,完善灌溉计量工程1295处,目前,漳河三干渠灌区已经实现工程日常管理视频监控全覆盖、涵闸开启流量调度全自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艾红霞、实习生陈露、通讯员孟梦)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