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直击复工中的武汉杂技团 口罩遮不住旋转跳跃的美
楚天都市报 2020-05-22 07:42:13

黄晓琳与刘诗艺表演“顶碗”

江新钊借助孙会勇的支撑完成倒立

程宇萧借助圆环在舞台上旋转

张弛与江新钊在“绸吊”项目中

宋不凡在“晃管”中找到平衡

5月20日上午,在武汉杂技厅圆形剧场,武汉杂技团的演员们全程戴着口罩,进行了4个月来的首次彩排,为5月27日的《杂技云剧场》直播演出做准备。届时,演员们将奉上“力量”“滚环”“晃管”“顶碗”“绸吊”“魔术”等节目。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摄

5月20日,上午十点,武汉杂技厅圆形剧场的穹顶久违地射出蓝色灯光,演员入口处熄灭了4个多月的“大马戏嘉年华”灯牌,同时被点亮。

音乐在剧场里回荡起来,环形观众席依然被雨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处于中心点的舞台,已然响起人声。

这是杂技演员们暌违舞台4个月后的首度彩排。

5月27日,被命名为《杂技云剧场》的直播将面向所有观众开启,届时,武汉杂技团表演经验最成熟的班底,会将“力量”“滚环”“晃管”“顶碗”“绸吊”和“魔术”六个杂技类别,一次性“云”奉上。

不曾带妆,反而是戴上口罩的“旋转跳跃”,这明明是特殊时期的排练,但很快,演员们惊险刺激的一招一式,柔韧舒展的轻盈体态,迅速带我们进入杂技世界。

仅靠队友孙会勇的臂部支撑,江新钊悬空倒立,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四肢撑起直径约1.8米的圆环,程宇萧“人环合一”、绕着圆形场地旋转舞动成一道红色光影;

几个圆环曲面相叠,宋不凡还能在上面那根平衡木板上完成漂亮的后空翻;

搭档多年的张弛和江新钊各持一根绸带,快速奔跑中绸带吊起,两人飘向空中如同飞天……

既美,又惊险。当然,4个月远离正常训练,仅靠一两周集训,演员们还是免不了失误。

“滚环”过程中,程宇萧两次踩空,最后一次旋转甚至连人带环一起扑倒在地;“顶碗”项目里,黄晓琳要在刘诗艺的帮助下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但刘诗艺险些没能托举成功。

“全程戴口罩,对一些高难度动作真的有影响。”舞台一侧,杂技团演员队支部书记谢虹不觉意外。原来,“顶碗”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完成时需要演员“憋气”,完成之后演员们需要大口呼吸,但口罩一戴,呼吸不畅,动作完成就打了折扣。

“不适应”的体验,每个演员都有。

今年29岁的张弛,是去年军运会开幕式上令全世界惊艳的“飞天”之一。她4岁学体操,13岁从湖北省体操队转入杂技团,她说,疫情期间的这个春节,是自己25年学艺生涯中最“清闲”的一次。

“刚开始还特别开心,二十多年第一次能够休息这么长时间。”但没过多久她就觉得不习惯、受不了,“身体沉,不舒展。”

在家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练功,但这对杂技演员来说帮助不大。上周一,张弛接到云演出任务后便立即回到团里开始了常规训练。她想起第一次进练功房时,身体拉不开、挂在绸吊上直往下坠、自己跟对手演员江新钊“活似两个秤砣”,“别说‘飞’了,原地做动作都感觉控制不好力量。”

不过,恢复也很快。至少,20日上午的排练场上,她和江新钊的“飞天”整场零失误,两个人的高空飞行轻盈又好看。

接受采访时张弛小声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疫情期间自己胖了5斤,上周恢复排练后,她为了在两天里甩掉这个重量,穿着暴汗服、套上练功衣,再套外套拼命跑步。

从1月23日开始“春节休假”,到5月27日上线《杂技云剧场》,武汉杂技团终于回归。虽然,届时的演出并没有任何现场观众,但在张弛心里,即便少了掌声和尖叫,舞台还是舞台,“只要站上这个点,整个人的精气神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回来。”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聪 通讯员 陈海波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萧颢

责任编辑:周三春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省委常委活动报道集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