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 刘艳林,男,1965年10月出生,湖北浠水人。2005年当选为窑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荣获“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浠水县十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称号。
沿着乡间小路漫步进入窑坪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鸟语花香、景色秀美宜人,远处的巴水河潺潺流动着,似是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
以身作则冲在前 初心不改赢民心
窑坪村得名于“窑”,世代以烧窑为生,可随着传统产业更迭换代,村级发展面临困境。2005年,刘艳林应群众的呼声,回到窑坪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村后,他开始施展拳脚,规划窑坪村的“发展蓝图”,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窑火”精神运用到村级治理工作中。“我是党员,是一名村支书,更是村里的一分子,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村里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刘艳林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他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上级会议精神,强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他以身作则,工作不惧困难,冲锋在前,面对村里陈年积存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柴草杂物等,他一边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动员村民们一起加入志愿清洁队伍中,一边拿着清扫工具冲在一线,最脏最臭的地方永远有他的身影。凭借一股干劲,他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苦口婆心给村民讲环境整治、饮水安全、危房改造、医疗保障等重要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他始终聚焦民生微小事,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鼓励村民邻里友爱、互帮互助。
共同缔造齐发力 村容村貌换新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塆组建设上,我们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发挥群众共同缔造精神,带动群众一起干。”刘艳林说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窑坪村组织了一次次的小组会议和群众座谈会,广泛征集村民的意见与建议,共同商讨并议定出村里的改造计划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刘艳林带领党员群众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对村屋、道路、水塘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特别是在水塘整治、乱搭乱建治理以及道路治理等工作中,敢于动真碰硬,主动靠前,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是刘艳林提出窑坪村的治理推进方向。他秉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方法,抓塆组“微环境、微矛盾、微隐患”,不仅改变了村里的环境,更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他们开始自觉地打扫房前屋后,尝试进行垃圾分类,主动帮助修剪树枝,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形成了“塆组环境共治共管,美丽家园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每个村民都成为了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科学谋划兴产业 群众增收笑开颜
“我们村荒山荒地比较多,为此我们村确定了发展果蔬种植为特色产业的主导方向,通过引进市场主体,实现“荒山变果园、荒地变菜园”。刘艳林介绍道。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通过“流转可耕地、改造废弃地、用好富余地”的方式,刘艳林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引进湖北伍洲农业公司流转“抛荒、闲散”土地700余亩,种植桂花、香樟等树种,饲养牛羊鸡鸭鹅豚等牲畜,带动200余户致富,解决600余人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受益、集体创收。“窑坪村在土地流转、农忙季节的人工配备各方面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争取了各项的补贴。我们这生产搞得还是蛮可以,农民也非常有积极性。”湖北伍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曾襄元说道。通过动员种植大户、党员带头人、致富能人三方力量,组建了订单蔬菜、葡萄采摘、苗圃种植、特色香薯、精品紫莲、混养稻虾、精养种植7大特色产业,引进“巴水湾”文旅产业,正在建设“伍洲酱菜加工厂”,带动了32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入1万余元。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多万元。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刘艳林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发挥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事事走在前面、处处作好表率、时时争当楷模,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坚持带领村民兴产业、美家园,不断将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来源:浠水党建云)
-
回复